【题目】在“探究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小丽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二: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三: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有关.
(1)小丽用重为3.2N的物体A做了如图甲、乙、丙的实验,该实验验证了猜想是正确的.实验中,物体A浸没时受到的浮力为N,方向 , 物体A的密度为kg/m3 .
(2)小丽验证猜想二时,根据测得的实验数据描绘出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图,她分析后发现,由于误将物体受到的拉力当做了浮力,导致图象甲未经过坐标原点.由此可推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图象应该是(选填“甲”、“乙”或“丙”).由此说明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的液体的密度成 .
(3)为验证猜想三,小丽选用了与物体A密度不同的物体B进行实验,她将物体B逐渐浸入水中,容器中的水面上升至图示O位置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为0,如图丁.取出物体B,小丽又将物体A缓慢浸入水中,她在水面上升到(选填“O点之上”、“O点”或“O点之下”)位置时,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便判断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同组的其他同学认为小丽的这个实验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不容易控制并有明显的误差,并提出了多种改进意见,你认为合理的是 .
A、选两个质量相等,密度不同的实心物体,分别浸没在水中,比较浮力大小
B、选两个体积相等,密度不同的实心物体,分别浸没在水中,比较浮力大小
C、选两个密度相等,体积不同的实心物体,分别浸没在水中,比较浮力大小.
【答案】
(1)一;2.2;竖直向上;1.45×103
(2)丙;正比
(3)O点;B
【解析】解:(1)由图1知,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不同,所受浮力不同,可知物体所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可验证猜想一; 且浸在水中的体积越大,测力计的示数越小,即所受的浮力越大,可得在同种液体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由图丙知,物体浸没时测力计的示数为1N,可知此时受到的浮力F浮=G﹣F=3.2N﹣1N=2.2N,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根据F浮=ρ水gV排 , 可知物体的体积为V=V排= =
=2.2×10﹣4m3 , 物体的密度为ρ=
=
=
≈1.45×103kg/m3 . (2)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浮力越大,则拉力越小,故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图象与拉力与密度图象是相反的,故选丙;由图象可知,当其他条件相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的液体的密度成正比;(3)要探究浮力与物体密度的关系,需使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则应将物体A缓慢浸入水中,使水面上升到O点处,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在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时,需使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相同,物体的密度不同,故应选用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故选B.
所以答案是:(1)一; 2.2;竖直向上;1.45×103;(2)丙;正比;(3)O点;B.
【考点精析】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利用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需要掌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利用了两个相同的木块和一块海绵,如图所示。
(1)实验中通过观察来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
(2)对比甲、乙两图,可以得出:;
(3)对比两图,可以得出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4)对比甲、丁两图,得出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压力大小无关,你认为是否正确,并叙述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1783年法国物理学家查理做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可载人气球,体积为620m3 . 设地面附近空气密度为1.3Kg/m3 , 则这个气球在地面附近受到空气的浮力为N.(g取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所学知识完成填空:
(1)如图甲所示,玻璃瓶中装入适量带色的水,从玻璃管中对瓶口吹入少量空气,使管中水面高于瓶口.将此装置由山脚拿到山顶,发现玻璃管中的液柱 , 说明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
(2)如图乙所示,把玻璃瓶中装满带色的水,双手迅速用力捏玻璃瓶, 发现玻璃管中的液柱上升,说明力可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乐器发出的声音一定不是噪声 B.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C. 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 D. 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便停止传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灯的质量为3kg,灯挂在水平横杆的C端,O为杠杆的支点,水平杆OC长2 m,杆重不计,BC长0.5 m;求:
(1)灯的重量;
(2)要使水平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作用在B点上的动力至少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6cm
B.当u=12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0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动到24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