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0.在研究“导体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同学们利用了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的定值电阻和变阻器进行了探究,变阻器规格是“10Ω 1A”,电源电压4.5V并保持不变.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电路连接完整(请用签字笔在答题卡上连线).
(2)闭合开关前,电流表指针如图乙所示,对电流表的操作应该是调零.

(3)正确连线后,闭合开关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电压表指针向右偏转且超过满刻度,原因可能是电阻R断路.
(4)先接入15Ω的电阻,调节滑片时电压表示数为3V,观察到电流表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电流表示数为0.2A;用10Ω电阻代替15Ω电阻接入电路,应将滑片向左端(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使电压表示数保持3V,并记录下电流表示数为0.3A;用5Ω电阻代替10Ω电阻接入电路,正确操作,电流表示数为0.6A.
(5)分析三次的实验数据,可得出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是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
(6)王强同学继续探究:他用了30Ω的定值电阻代替原来的电阻实验,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都不能满足电压表示数为3V,原因是滑动变阻器电阻太小;要使电压表示数保持3V,要求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最少为15Ω.

分析 (1)实验中电压表应测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由此连图;
(2)由图乙,电流表指针没有指在零刻度线上,使用电流表前应对电流表进行机械调零,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上;
(3)闭合开关电流表无示数可能是电路断路;电压表示数超过量程,说明电压表与电源两端相连,电压表并联电路之外部分,不存在断路;综合分析知电路故障原因是:定值电阻断路;
(4)根据电流表量程和分度值读出丙图中其示数;研究导体电流与电阻关系中要保持R两端电压不变,由此分析10Ω电阻代替15Ω电阻后滑片的移动方向;
(5)根据三次实验中电流与对应电阻关系分析得出结论;
(6)根据串分压的知识,若电阻增大,分得的电压将变大,要减小电阻两端的电压,需增大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电流规律结合欧姆定律计算出电阻.

解答 解:
(1)研究“导体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压表应测量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由此完整电路的连接,如图所示:

(2)电流表指针没有指在零刻度线上,应先对电流表调零;
(3)电路正确连接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示数有示数且很大,则故障原因可能是定值电阻断路了;
(4)由图丙,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分度值0.02A,示数为0.2A;此时R两端电压为3V,因为导体电流与电阻关系中要保持R两端电压不变,当用10Ω电阻代替15Ω电阻接入电路,总电阻减小,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变大,滑动变阻器分得的电压变大,电阻分得的电压减小,所以应调节滑片向左移动,减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使电压表的示数保持不变;
(5)三次实验电阻分别为15Ω、10Ω、5Ω,三次通过的电流分别是0.2A、0.3A、0.6A.每次的电流与电阻和乘积相等,由此可得: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
(6)由题意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应为U=4.5V-3V=1.5V
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相等,所以使用30Ω的定值电阻时,
则:$\frac{3V}{30Ω}$=$\frac{1.5V}{{R}_{变}}$,解得R=15Ω,即变阻器最大值最小为15Ω.
故答案为:(1)见上图;(2)调零;(3)电阻R断路;(4)0.2;左;(5)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电阻成反比;(6)滑动变阻器电阻太小;15.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路连接,电流表读数、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和欧姆定律的应用,控制变量法在本实验中的具体应用和滑动变阻器的调节是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如图甲所示,用弹簧秤将重为3.9N的物块从斜面的底端匀速拉至顶端,则物块所受拉力为2.6N,已知斜面的高为2m,长为4m,则拉力做功为10.4J,斜面的机械效率为75%.物块受到斜面的摩擦力大小为0.65N,若用图乙所示装置匀速提升该重物上升0.5m,当其机械效率与斜面相同时,竖直向上的拉力为1.73N,该过程所做的额外功为0.65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城市噪声来源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生活环境噪声.控制措施有将噪声严重的工厂迁出市区;对噪声大的机器安装消音器并限制使用,未安装消音设备的机车不得驶入市区;在市内规划安静小区,不安装高音喇叭,车辆尽量少鸣喇叭等;积极搞好城市绿化植树,宜用多孔建筑材料,加强隔音.例如城市高架快速干道系统--上海市内环线上,采用质量轻、强度高、隔音性能好且耐腐蚀的先进建材--聚碳酸酯板作为隔音材料,能尽可能降低高架干道上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污染.此外,在市区有关地段如闹市区等处设立噪声监测及分贝数显示装置,以加强对噪声的控制.同时加强每个公民控制噪声的环保意识,不制造噪声并增强自我健康保护.
请回答:
(1)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由材料可知减弱噪声的方法是: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 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3)在教室里上课,室外常有噪声干扰,请提出二种减小噪声干扰的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课堂上,小明对老师关于“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缝隙的形状无关”的说法感到怀疑,于是他决定在课后找几个有兴趣的同学共同探究“树荫下的光斑”.以下是他们的探究过程:
实验器材:10cm×5cm的卡纸两张,小刀一把,白纸两张
(1)探究光斑形状是否与小孔形状有关
步骤1:用小刀在一张卡纸上均匀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小孔,请你在虚线框中画出这些小孔的形状(至少三个形状),在刻这些小孔时,不同形状的小孔尺寸需要(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大致相同.

步骤2:将其中的一张白纸铺在地面上当做光屏,把带孔的卡纸置于白纸上方1m左右的位置,正对太阳,使太阳光透过卡片上不同形状的小孔,观察地面的白纸上出现的光斑形状.
步骤3:比较光斑形状与小孔形状,若白纸上的光斑如乙图所示,则可得出的结论是树荫下的太阳光斑形状与小孔形状无关(选填“有关”或“无关”).
(2)探究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方案一:在另一张卡片上挖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小孔,如图丙所示,正对太阳,使太阳光透过卡片上不同的小孔,观察地面的白纸上出现的光斑形状.
方案二:在另一张卡片上挖一个边长约1cm的菱形小孔,用另一张白纸遮住菱形小孔的一部分,如图所示丁所示,正对太阳,使太阳光透过卡片上的小孔,移动覆盖在小孔上的白纸,改变通光孔的大小,观察地面上的白纸上出现的光斑形状的变化.
以上两种方案,你认为方案二更合理,理由是:方案一中孔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相同,无法区分光斑是太阳的像,还是由于光通过孔形成的光斑.
(3)如果小明想继续探究“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小明接下来的操作是:保持小孔的形状、大小不变,改变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观察光斑的形状是否改变;多次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王锐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1)请根据电路在图乙的方框中画出电路图.
(2)王锐按要求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位置.其原因可能是电阻断路(或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零、或滑动变阻器短路).(写出一个)
(3)王锐在实验中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测出通过电阻R的不同电流和对应的电压值如表所示.
U(V)0.51.01.61.92.53.0
I(A)0.10.20.30.40.50.6
(4)请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丙中画出电阻R的U-I关系图象;
(5)王锐在实验中所用电阻R的阻值为5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小明同学为了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在如图所示的情况下,将A、B两点间10Ω的电阻更换为20Ω的电阻,闭合开关后,下一步的操作应当是(  )
A.记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B.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右移动
C.将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移动D.适当增加电池的节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小明在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采用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实验中他选用的定值电阻分别是5Ω、10Ω、15Ω,电源由两节新的干电池组成,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是0~15Ω.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处在阻值最大的位置.
(2)李明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变,先后在m、n间换上5Ω、10Ω和15Ω的电阻,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他这样操作是否错误,原因是错误,因为这样不能保证5Ω、10Ω和15Ω电阻两端的电压始终相等.
(3)正确操作应是每次更换电阻、闭合开关后,首先应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保持不变,然后再记录电流表的示数.
(4)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到的结论是在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如图甲是某实验小组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电路图,使用的实验器材有:电压为6V的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各一个,开关一个,5Ω、10Ω、15Ω、30Ω的定值电阻各一个,规格为“20Ω 1A”的滑动变阻器一个,导线若干.

(1)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所测得的几组电流、电压值如表1所示.在第2次实验中,电流表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通过电阻的电流为0.3A.根据表1数据可得到结论:在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表1
实验次数123
电压U/V1.01.52.0
电流I/A0.20.4
(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所测得的几组电流、电压值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次数123
电阻R/Ω51015
电流I/A0.60.30.24
①由于操怍不当,导致一组数据存在错误,请判断第3次实验的数据存在错误.产生错误的原因是没有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就读数了,正确的数据应该是0.2A.
②纠正错误以后,该小组用30Ω的电阻替换15Ω的电阻进行了第4次实验,发现实验无法进行下去,为完成第4次实验,同学们提出了下列解决方案,其中正确的是C
A.将电压表的量程换为0~15V
B.换成电压为12V的电源
C.更换最大阻值大于或等于30Ω的滑动变阻器
D.可将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调为1.5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小宇骑车时发现,不踩踏脚板,车也能滑行一段距离,他在不同的路面上多次尝试后猜想:车滑行的距离可能与路面的粗糙程度和速度有关.为探究其中的奥秘,他在水平桌面上搭成一斜面,用小球做实验,并用毛巾、棉布、木板等改变水平桌面的粗糙程度.
(1)为了探究小球在水平面上的滑行距离与速度的关系:小宇应先后三次将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选填:“同一”或“不同”)高度处释放,比较小球在同一(选填:“同一”或“不同”)粗糙面上滑行的路程.
(2)为探究小球滑行距离与水平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小宇应先后三次将小球从斜面上的同一(选填:“同一”或“不同”)高度处释放;小宇认为,通过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阻力作用,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3)在上述(2)的三次实验中,若小球克服毛巾的摩擦力做的功为W1,小球克服木板的摩擦力做的功为W2,则W1等于(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W2
(4)为了模拟研究汽车超速带来的安全隐患,李斌同学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探究实验:将A、B两个小球先后从同一装置,高分别为hA、hB的位置滚下(mA<mB,hA>hB),推动小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同组的小红认为他这样设计实验得出的结论有问题,理由是没有控制两个小球的质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