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9.某学生在课外探究“弹簧的长度与外力的变化关系”时,利用图所示器材并记录了相应数据,如下表
(1)分析数据,你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量与外力成正比.
(2)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是弹簧测力计,且量程是0-2.5N.
钩码质量(g)050100150200250300400
指针位置(cm)2345677.57.5
(3)该同学作出了弹簧受力与弹簧长度的关系图,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图象是B(填序号)

(4)学校科技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准备自己动手制作弹簧测力计.他们选了甲、乙两种规格不同的弹簧进行测试,绘出如下所示图象.图象中只有OA段和OB段是弹性形变.若他们要制作量程较大的弹簧测力计,应选弹簧乙;量程是0-4N.若要制作精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应选弹簧甲,每伸长1CM所需要的拉力是0.67N.

分析 (1)此实验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实验研究的是弹簧长度和重力的关系,在已学的物理仪器中,弹簧测力计符合该实验的实际应用;
(3)明确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意义,然后抓住两个关键点进行解答;
(4)在施加相同拉力的情况下,弹簧的伸长量越大,弹簧测力计越灵敏,弹簧伸长量越小,一般量程会越大,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制作弹簧测力计的材料.

解答 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在50~250g的范围内,弹簧的长度随物体质量的增大而加长,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2)实验研究的是弹簧长度和质量的关系,在已学的物理仪器中,弹簧测力计符合该实验的实际应用;
由表格知钩码质量在0-250g时,即0-2.5N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故测力计的量程为0-2.5N;
(3)结合表中数据读图象可知,弹簧的原长为2cm,所以横坐标应从2cm处开始,所以A错误;当超过弹簧的弹性限度,即使再增加物体的重力,弹簧也不会再伸长,故C错误;所以只有B符合题意.
(4)由图象可知在相同拉力作用下,弹簧乙的伸长量小,劲度系数较大,适合制作量程较大的弹簧测力计;
由图象知:0-4N是过原点的射线,故量程为0-4N.
在相同拉力作用下,弹簧甲的伸长量大,弹簧甲较灵敏,可以用来制作精确程度较高的弹簧测力计;每伸长1cm所需要的拉力是:$\frac{4N}{6cm}$=0.67N.
故答案为:(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量与外力成正比;(2)弹簧测力计;0-2.5N;(3)B;
(4)乙;0-4N;甲;0.67N.

点评 此题既考查了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又考查了学生对于实验结果的总结、分析能力,是一道好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在试管中放入一些干冰放置一段时间后,试管底部外壁出现了白霜,这是由于干冰升华时需要吸热(选填“吸热”或“放热”),使试管底部温度降低,从而导致水蒸气(选填“二氧化碳”、“空气”或“水蒸气”)遇冷在外壁凝华(填物态变化)成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如图,用滑轮组拉动重为200N的物体以0.5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阻力是物重的0.3倍.水平拉力为25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0%(不计滑轮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下列所述各事例分别是为了增大摩擦还是减小摩擦(选填“增大”或“减小”):
(1)汽车的轮胎上刻有许多花纹;增大
(2)自行车车轴要经常加油;减小
(3)使用的铁锹要经常擦干净;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寒冷的冬天,用湿手摸户外的金属单杠,手会被“粘”上,这是由凝固而产生的现象.两块用水刚洗干净的平玻璃,叠放后能“粘”在一起不易分开,这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4.小明骑车在某段平直的水平路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共用时12s.小明重450N,自行车重250N,轮子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是2×10-3m2.图甲是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象,小明在t=7s时刚好到达这段路程的中点.图乙是动力F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图象.

(1)请问小明骑自行车在水平地面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强为多大?
(2)在7-12s内,自行车克服摩擦阻力做了多少功?此时功率是多少?
(3)自行车在0-7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响度不一样;“女高音”与“男低音”的“高”和“低”是指声音的音调不一样;听交响乐时,能够把各种乐器的声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我国唐朝的张志和在《玄真子》中记载的“人工虹”实验:“背日喷乎水,成虹霓之状.”描述的是光的色散现象,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这三种颜色的光不能(选填“能”或“不能”)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许多优美的诗句中包含一定的物理道理,下列诗句中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绿树阴浓夏日长”,树阴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楼台倒影入池塘”,楼台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C.“瀑水喷成虹”,彩虹是由光的折射形成
D.“潭中鱼可百许头”,潭水中的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