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形成了 OAOB OC 三条光线,则折射角为_____ 度;界面的_____ (选填)边是玻璃。

【答案】30

【解析】

[1]由图可知,

COy=30°

所以

COx=90°-30°=60°

BOy=30°

所以

BOx=90°-30°=6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xx为法线,yy为界面。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均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所以CO为入射光线,OB为反射光线,OA为折射光线。由图可知,折射角为30°

[2]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60°,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线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界面的右侧是空气,左侧是玻璃。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中学生活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请 你帮助他们解决下列问题:

(1)实验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玻璃板能透光,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实验应在_____(选填较暗较亮”)环境进行;实验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 AB 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关系。

(3)实验过程中,先在玻璃板前方2cm处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①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完全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发现蜡烛B跟蜡烛 A 的像重合,此处用蜡烛B代替蜡烛A的像用到的是物理方法中的___________。接着小组同学用光屏代替蜡烛 B,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接收到蜡烛 A 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_________(选填”)

②实验小组同学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1cmB 蜡烛应与A相距_____cm才可能与A 的像完全重合, 此过程中,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将_____(选填变大变小不变”)

(4)为了让坐在右侧的小亮也看到棋子A的像,小明把玻璃板沿原平面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棋子A的像________( 选填不会”)向右平移.

(5)小明同学还得出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据此,在小房间可以利用平面镜的这个特点来测视力。测视力时要求人离视力表的距离为5m,现在小房间的间距只有 3m,小明用图所示方法测视力,人要坐在离视力表的距离为_____m 的地方才能进行测量。

(6)小琳将图中的玻璃板换成平面镜,垂直于纸板放置(如图),探究光的反射规律.他用激光笔沿硬纸板EO照射到平面镜上的 O 点,反射光线沿OF射出,ON垂直镜面, 发现∠NOF______EON(选填“=” )

(7)为了进一步研究反射角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实验时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

A.改变光线 EO ON 之间的夹角 B.改变光线 OF ON 之间的夹角

(8)小琳又让入射光线沿着FO方向入射到 O 点,看到反射光线沿________方向射出。组内每位同学都能看到硬纸板上的光路,这是由于光的 __________(选填漫反射镜面反射折射”)的缘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前面学过,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据此小明据出的问题是,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____________有什么关系?

2)如图甲,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____________ cm

3)小明所用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若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刻度为50cm的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为10cm处,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患了近视的小玉同学将自己的眼镜片放在凸透镜前,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可以将蜡烛向____________或者将光屏向______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

4)如图丙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成实像时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____________。当u2f时,物体移动速度_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当fu2f时,物体移动速度__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现有厚度分别为5mm2mm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 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实验时应该使环境______(选填较亮较暗都可以”)无论怎么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的原因是_______.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 ______,便于研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3)若白纸上每方格长度是5cm,将点燃的蜡烛由A点移至B点,此时它与移动后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的距离是 ______cm,用光屏在玻璃板后面无论如何移动,在光屏上都_______(选填不能”)成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是 __________像.

(4)用大小相同的两支蜡烛是为了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空气质量的数据显示,电动汽车宝骏E100(如图所示)上市后的三个月内,柳州市PM2.5数值相比同期呈现明显降低的趋势。该车(空车)质量750kg,其综合工况下续航里程为155m,最高车速达到100km/h。在几次记录中,该车每百公里电耗为8.4kWh.求:

(1)该车空车时的重量是多少N?

(2)该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30min通过的路程是多少?

(3)该车行驶100km所耗电能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千克的汽油?(汽油的热值是4.6×107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空气的动力

空气动力是指空气与物体做相对运动时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简称气动力。当我们快速地松开鼓起来的气球时,气球会“嗖”的一下飞出去了,这时气球获得了气动力。我们再观察一个实验:如图所示,将一个针管的活塞推到底端,并通过一个胶管与一个吹了气的气球相连。用力挤压气球,发现活塞被顶起。这个实验说明空气作为动力对活塞做了功。

被压缩的气体压强变大,能对外做功。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能将空气作为一种“能源”,变成一种推进物体前进的动力呢?经过长时间探索,人们已经成功制造出多种使用压缩空气为动力,推动叶片或者活塞运动的发动机,即叶片式、活塞式空气发动机。

如图是某新型的以空气发动机为动力的汽车。它共有4个压缩空气缸,总容量为90L,可储存标准大气压下90m3的空气,其设计最高速度可达154km/h,平均每加一次气能行驶200km或10h。压缩空气动力汽车的充气方式有两种:一是使用车辆自带的空气压缩机,使用家庭电路作为电源,就可在4个小时内完成充气;二是到指定的加气站,可在短短3分钟内完成充气。

由于空气发动机不直接使用燃料,因而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维修成本低、操控方便、“零”排放的优点。即使因为技术不成熟导致某些缺点,在科学界引起不小的争议,但这项技术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压缩空气动力汽车与汽油机相比优点是________(说出一点即可)

(2)分析上文,下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正确的选项多于一个)。

A.松开鼓起来的气球时,气球飞出去,这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空气动力汽车工作时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以空气发动机为动力的汽车,靠气缸内空气燃烧产生能量D.空气动力汽车工作时不会有能量的损失

(3)资料表明,空气发动机排出的尾气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对于产生此现象的原因,请你提出一条合理的解释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应选较_____(填)的玻璃板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有两支相同的蜡烛AB,将A点燃,移动B同时透过玻璃板观察,当BA在玻璃中的像重合时,B好像也被点燃了。该现象表明平面镜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_____

3)用刻度尺测量 A B 到玻璃板的距离,分别用 u v 表示,则 v_____u;(选填”““=”);生活中由于_____的变化,同一个物体靠近时感觉它较大,远离时感觉它变小。若蜡烛 A 靠近镜子,则镜中的像将_____ (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4)在A所成像的位置放一光屏,直接对着光屏观察,看不到A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_____ 像。(选填实像虚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 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20cm

C. 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10cm/s

D. 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调整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清晰的像。关于投影仪,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可以改变光路

C.载物台上的投影片应该倒着放置

D.屏幕上呈现的是正立放大的实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