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江苏13市中考物理试题汇编---声现象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 分数______
一、选择题(共6,每题 分)
1)( 08江苏常州)体育课掷铅球活动后,同学们对“铅球”的制作材料进行讨论,有同学认为“铅球”是铁制的,
并从实验室借来磁铁吸一下.“吸一下”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问 B.猜想 C.实验 D.得出结论
2)(08江苏连云港)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D.听不同乐器弹奏同一首歌曲时能分辨出所用乐器,是利用了声音的音色不同
3)08江苏南京)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 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
C. 市区内某些路段“禁鸣喇叭”,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
D. 用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小石头”,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4)(08江苏泰州)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在远离地震中心、人无震感的区域,次声波会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右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远离地震中心的区域.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
A.蝙蝠 B.海豚
C.猫 D.大象
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 | |
蝙蝠 | 1000Hz~120000Hz |
海豚 | 150Hz~150000Hz |
猫 | 60Hz~65000Hz |
大象 | 1Hz~20000Hz |
5)(08江苏无锡)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6)(08江苏盐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一般是根据歌声的响度来判断歌手是谁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D.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不可能是噪声
二、填空题(共6,每题 分)
1)( 08江苏常州)为探究声音的反射与吸收特点,小明同学进行实验研究.
(1)在玻璃圆筒内垫上一层棉花,棉花上放一块机
械表,耳朵靠近玻璃圆筒口正上方l0cm处,能
清晰地听见表声,表声是通过传
播的.
(2)当耳朵水平移动离开玻璃圆筒口一段距离
后,如图(甲)所示位置,恰好听不见表声.
(3)在玻璃圆筒口正上方10 cm处安放一块平面
镜,调整平面镜的角度直到眼睛能从镜面里
看到表,如图(乙)所示,则∠AOB是该光路
的 (人射角/反射角).此时耳
朵又能清晰地听见表声了,说明声音(能/不能)像光一样反射.
(4)用海绵板代替平面镜,听见的声音明显减弱,说明海绵板吸收声音的能力 (强/
弱)于玻璃板.
2)(08江苏淮安)手机是通过__________传递信息的,用手机接打电话时,很容易听出熟悉人的声音,这是根
据声音的_____________判断的,在嘈杂的公共场所带耳机听MP3,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是
增大了声音的__________,若长此以往会使听力下降,有害健康.
3)(08江苏南京)如图19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lm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 发声,声音主要通过 传递到人耳.
4)(08江苏南通)我们听到的锣鼓声是通过________传入耳中,我们主要是根据________(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来辨别锣声和鼓声的.
5)(08江苏泰州)如图8所示,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于_______产生的;显著改变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与上次相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_______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6)(08江苏扬州)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它是通过 传入我们耳中的。我们能分别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 不同。
标准答案
一、选择题(共6,每题 分)
1)
2)
3)
4)
5)
6)
二、填空题(共6,每题 分)
1)
2)
3)
4)
5)
6)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实验序号 | R1(Ω) | R2(Ω) | R2/R1 | R1-R2(Ω) | R1R2(Ω2) | R1+R2(Ω) |
1 | 20 | 20 | 1 | 0 | 400 | 40 |
2 | 30 | 15 | 0.5 | 15 | 450 | 45 |
3 | 50 | 12.5 | 0.250 | 37.5 | 625 | 62.5 |
实验序号 | R1(Ω) | R2(Ω) | R2/R1 | R1-R2(Ω) | R1R2(Ω2) | R1+R2(Ω) |
4 | 20 | 30 | 1.5 | -10 | 600 | 50 |
5 | 30 | 20 | 0.67 | 10 | 600 | 50 |
6 | 50 | 15.8 | 0.316 | 34.2 | 790 | 65.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