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9.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三峡水库建成以后,对周边的气温起到一定调节作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B.比热容越大的物质吸收热量越多
C.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D.温度计的液体用煤油,是因为煤油的比热容小

分析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质量、温度高低、吸放热多少都没有关系,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比热容是反映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强弱的一个物理量.
(2)水的比热容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比较,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少;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
(3)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所用的液体必须是能够吸(放)热少,温度升高或降低的速度快,并且体积变化较大.

解答 解:A、水的比热容较大,白天,相同质量的水和土壤、沙石(陆地)比较,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升高的少;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使得昼夜的温差小,能有效调节气温;故A正确;
B、由热量公式Q=cm△t可知,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比热容、质量、变化的温度有关,比热容越大的物质吸收热量不一定多;故B错误;
C、比热容是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故C错误;
D、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水银、酒精、煤油的比热容较小,根据比热容的特点,它们吸收(或放出)较少的热量,就能够升高(或降低)较多的温度,温度变化比较明显;并且它们热膨胀较大,体积变化明显,便于人们观察;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比热容概念、以及水比热容较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醒学生记住,比热容是物质的基本特性之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端午佳节,粽叶飘香”,家家户户都包粽子.煮粽子是通过热传递方式改变粽子的内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A: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B: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C: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枝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1)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两个实验现象是B、D.
(2)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如图所示,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3V,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小灯泡电阻约为10Ω.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中的实验电路连接完整(要求滑片向左移动时灯泡变暗).
(2)小明同学连接好最后一根导线后,闭合开关,他发现无论怎样移动滑片,灯泡都很暗,且两表示数不变,出现上述故障的原因可能是:滑动变阻器同时接下面两个接线柱.
(3)故障排除后,小明同学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某点,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2V.若他想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图甲中的滑片向右(选填“左”或“右”)端移动,使电压表示数为2.5V.
(4)他又移动滑片,记下了几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绘制成力丙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信息可以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是0.75W.
(5)他得用已测出的几组数据求出了小灯泡的电阻,发现小灯泡的电阻值是变化的,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灯泡电阻受温度影响,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6)在该试验后把小灯泡换成一个定值电阻,还可探究B关系(选填“A”或“B”).
A.电流与电阻     B.电流与电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测量过程当中,放尺子的时候,零刻度线要对准零刻度线,尺的位置要沿着被测长度;读数的时候,视线要垂直刻度线;记录数据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14.将图a中电灯L1和 L2并联起来,将图b中电灯L1、L2串联起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关于物体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内能和温度有关,所以0℃的水没有内能
B.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但有内能
C.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内能越大
D.温度高的物体一定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国际单位中速度的单位是m/s,一辆电动自行车以36km/h的速度行驶了5s后的路程是50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如图,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下调,使它的中心和烛焰、透镜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7.5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左移到某一位置(选填“左”或“右”),才能在屏上得到倒立、缩小、实像.
(4)如果他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可能的两个原因是:
A.物距小于焦距.
B.物距等于焦距.
(5)他将烛焰放在焦点处,发现在光屏上出现了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同时透过凸透镜他又看到了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原因是烛焰较大,一部分在一倍焦距以内,一部分在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
(6)如果将透镜的下半部分遮住,光屏上的像将会娈暗但完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