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擦过的黑板变干,这是水的液化现象
B.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物质分子间存在引力
C.走进鲜花店闻到花香,这是扩散现象
D.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小,所以沿海地区昼夜温差较小

分析 (1)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2)物体难以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难以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3)扩散现象说明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4)水的比热容比较大,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变化比较小.

解答 解:
A、用水擦过的黑板一会儿就干了,是因为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消散在了空气中,这是蒸发现象,不属于液化现象,故A错误;
B、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物质分子间存在斥力,故B错误;
C、鲜花的花香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扩散到空气中,所以走进鲜花店就可以闻到花香,故C正确;
D、海边昼夜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一定质量的海水吸收(或放出)较多的热量而自身的温度却改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此题考查了汽化和液化现象、分子间作用力、对扩散现象、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应用的理解和掌握,有较强的综合性,需要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才能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在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的流速是否有关”实验中,为了探究“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是否有关”,将相同质量、不同温度的三滴水滴在玻璃板上,使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的流速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水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水的密度、沸点、凝固点、比热容等性质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若水的密度变得与水银一样大,则任何人、石头、铁块都可以在水面上漂浮
B.若水的比热容比酒精还小,则相同情况下将水烧开所用的时间会更长
C.若水的凝固点降低到零下150℃,则所有的冰山将不会存在
D.若水的沸点升高到120℃,则煮熟、煮烂食物十分容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下表为某品牌家用燃气热水器的主要技术数据.热负荷是指燃料在燃烧器中完全燃烧时单位时间内所释放的热量.(ρ=1.0×103kg/m3,c=42×103J/(kg•℃))
燃气种类天然气
额定热负荷16kW
额定产热水能力8L/min(△t=25℃)
(1)热水器机壳上印有这样的一条警告:“气温低于0℃时,用后请打开防水塞,放尽机体内存水,再拧紧…”.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2)试求该型号家用燃气热水器正常工作时的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某同学两个相同的大铁钉烧制成电磁铁进行实验,如图所示在”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实验过程中,当S闭合后.
(1)要使电磁铁磁性增强,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
(2)这个实验是通过吸引大头针的多少确定磁性强弱的,这在实验中属于转换法研究物理问题.
(3)如图所示装置是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比较AB吸引大头针的个数可得结论:电流相等,匝数越多的电磁铁磁性越强.
(4)小李将大铁钉换成铝棒,效果不好,这是因为铝不能被磁化;小王没有漆包线,找了一根普通裸露的铜导线代替漆包线,老师说不行,这是因为用普通的铜丝代替,则会造成电源短路,不能正常工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小永同学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在实验过程中凸透镜位置保持不变,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填空.

(1)改变蜡烛位置,使其位于35cm刻度线处,再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2)改变蜡烛位置,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应该将蜡烛向左方向移动(选填“左”或“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四幅图中,螺线管接上电源后,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错误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经常要进行估测,以下估测较合理的是(  )
A.课桌高度约1.2mB.人步行的速度是5m/s
C.一瓶矿泉水的质量约500gD.某位病人的体温约4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如图所示是电阻甲和乙的U-I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和乙都是阻值不变的电阻
B.当乙两端电压为2V时,R=5Ω
C.甲、乙串联在电路中,当电路电流为0.2A时,电源电压为2V
D.甲、乙并联在电路中,当电源电压为2V时,电路总功率为1.2W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