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5.用电压表和电流表可以测量未知导体R的电阻值(即伏安法测电阻),图中a为一种测量方案的原理图.(不考虑多次测量,图中用“电源表示电路的其他部分”)
(1)某次实验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b所示,电压表的读数为1.6V,电流表的读数为0.5A,则电阻的测量值R=3.2Ω.
(2)请你为该实验设计记录表格.
(3)考虑到电压表的电阻对电路的影响,必然会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那么用这种方案测量出来的电阻值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真实值,其原因是电流表实际测量的是通过待测电阻和电压表的总电流,即电流偏大,而电压是准确的,由R=$\frac{U}{I}$可知,电阻的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分析 (1)根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的位置读数;
根据欧姆定律的应用求出被测电阻的阻值;
(2)根据测量值和计算值设计表格;
(3)电压表测量R两端电压U,电流表测量R与电压表的总电流I,总电流大于R中的电流,根据欧姆定律的应用进行判断测量值偏大还是偏小.

解答 解:(1)根据图b可知,电压表的量程为0~3V,分度值为1V,示数为1.6V;
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分度值为0.02A,示数为0.5A;
由I=$\frac{U}{R}$可得,被测电阻的阻值:R=$\frac{U}{I}$=$\frac{1.6V}{0.5A}$=3.2Ω;
(2)表格内容包括电压值、电流表、计算得到的电阻值以及实验次数,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电压U/V电流I/A电阻R/(Ω)
1 
2
3 
(3)根据电路图可知,电压表测量R的实际电压U,电流表测量R与电压表的总电流I,总电流大于R的实际电流,根据R=$\frac{U}{I}$可知,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故答案为:(1)1.6;0.5;3.2;
(3)小于;电流表实际测量的是通过待测电阻和电压表的总电流,即电流偏大,而电压是准确的,由R=$\frac{U}{I}$可知,电阻的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读数、欧姆定律的应用、表格设计以及实验的系统误差分析,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伏安法测电阻,有两种测量电路:1、电流表内接法,电阻测量值大于真实值;2、电流表外接法.电阻测量值小于真实值.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将鼓轻敲一下,然后再重重的敲一下,两次敲击声音相比发生了变化的是(  )
A.音调B.音色C.响度D.三项均改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航模小组的某位同学在操场上利用如图所示的电动遥控直升机进行训练,他操作遥控器,使重为3N的飞机从水平地面上由静止开始竖直上升,飞机先后经历加速、匀速、减速三个阶段,然后悬停在距离地面10m的高度处.飞机竖直上升的总时间为12s,匀速上升阶段的速度为1m/s.假设飞机在空中的受力情况可以简化为仅受重力和竖直向上的升力,求:
(1)飞机在空中匀速竖直上升阶段,螺旋桨产生的升力为多少?
(2)飞机悬停在10m的空中时,螺旋桨产生的升力为多少?
(3)在离开地面的过程中,飞机对地面的压力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A、B两灯串联,在电路图圆圈中填上“A”或“V”完善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符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总长度是11.4d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frac{s}{t}$进行速度计算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信息可知,vAB=0.2m/s,vBC=0.5m/s.
(4)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快.
(5)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速度VAC偏大(填“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表示的物理含义是1kg水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是4.2×103J;无烟煤的热值是4.0×107J/kg,表示的物理含义是1kg的无烟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是4.0×107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让小车每次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测量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每次测量时都观察小车右端所对刻度线的位置),结果记录在表中.
接触面毛巾棉布木板
阻力的大小较大
小车运动的距离s/cm18.3026.8368.00
(1)在水平桌面上铺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等),让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通过观察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距离的长短,就可知道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我们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换法.
(2)分析表中内容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前进的距离就越远.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3)小丽同学通过上面的探究学习了解到的知识,思考了一个问题:当自己荡秋千运动到最高点时,如果自己受到的力全部消失,自己将会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呢?她做出了以下猜想,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D.(图中的黑点表示小丽同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该小组在探究实验时,不小心将透镜掉在地上碎成三块.他们不知道碎镜片的焦距是否与原透镜相等,于是选取其中一块镜片,准备测量其焦距.
A、请你设计一个简单实验,测量所选镜片的焦距.所用的主要器材有平行光源、光屏、刻度尺;在图2中虚线框内画出你所设计的实验示意图.(图中镜片已画出)
B、测量后,发现这块镜片的焦距与原透镜相等,由此他们得出“每块镜片的焦距都与原透镜相等”的结论.他们这种推断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只测一块镜片焦距具有偶然性.
(2)实验时,首先调节光源、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小明将光源移至40cm时,在光屏上出现倒立、缩小的实(选填“实”或“虚”)像.
(3)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D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4)光源“F”放在15cm处,其大小如图3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已经破碎的上半部分凸透镜做实验,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图4中的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画出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像的大致位置及成像情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