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将一根透明塑料管弯成U形,适量的水灌入管中,当管中的水面静止时,管两端的水面一定相平.将塑料管的一端提高10cm,最终管两端水面的高度差为0.

分析 上端开口,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连通器的特点是:容器中的水不流动时,各个容器中液面总是相平的.

解答 解:根据连通器的特点可知,将一根透明塑料管弯成U形,形成连通器,将适量的水灌入管中,当管中的水面静止时,管两端的水面一定相平;
将塑料管的一端提高10cm,最终管两端水面的高度差为0.
故答案为:相平;0.

点评 本题抓住连通器的特点是关键,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很多,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并学会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小黄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条件:三次均让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下滑到水平面上,目的是使小车刚到达水平面时的运动速度相同;在水平表面铺设不同材料的目的是让小车受到的阻力不同;
实验现象:由三次实验的比较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实验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其速度减少得越慢;
大胆推理:若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时,它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由三节新干电池串联成的电池组成电源,L1、L2的电阻分别为R1=3欧姆,R2=6欧姆,请将答案填入空白处.
(1)K闭合,K2断开时,A1的示数是1.5安培.
(2)K闭合,K2闭合时,A的示数是2.25安培;V的示数是4.5伏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凸透镜和凹透镜都可以近似看成玻璃三棱镜和玻璃块的组合,请你结合光路图说明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合通过凹透镜后发散的原理:光线通过透镜两侧表面发生两次折射造成的.通过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这样的规律,不管什么透镜,光通过它折射后,总是向透镜较厚(填“厚”或“薄”)的那边偏折,厚度越大,偏折越大,透镜的焦距越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在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实验中,将同一辆小车分别从相同的高度处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小车在3种不同的水平面运动一段距离后,分别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1)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小车在三个水平面上运动时,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由此推断,当小车不受摩擦力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翔翔全家“春节”去旅游,在宾馆见到一支旅行用的牙膏(如图所示),翔翔仔细观察发现牙膏的盖上有条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并且盖上还有一个小尖头,他用尖头轻轻一压牙膏口,牙膏口便被戳破,这样设计的是为了增大压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乘车时,很多家长都会采用这样的方式:自己坐在座位上系好安全带,然后让孩子坐在自己的腿上,双手环抱孩子.有关实验研究表明,一辆以50km/h行驶的汽车,如果发生碰撞,一个9kg的儿童模型瞬时会产生2700N的冲力,现实中任何一位家长都无法抱住孩子,孩子会像子弹一样飞出家长的怀抱,或者成为家长的安全气囊!
(1)为安全起见,驾乘人员必须使用安全带,安全带做得扁而宽大是为了减小安全带对人的压强.
(2)急驶的车相撞时,为什么环抱在系有安全带的家长手中的孩子会飞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为某同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饰,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木块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木块,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木块移动的距离,从而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

(1)该同学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要解释错误的原因):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木块.
(2)更正错误后进行实验,从实验中可以观察到,从左到右,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逐渐变长,运动的时间越来越长,但由于实验中摩擦力存在,不可能观察到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情形.
(3)在上述实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推测:如果一切外力消失,且水平面足够长,那么木块在水平面上的运动速度不变,木块的运动方向不变.(填变化情况)
(4)实验结果能证明B.(选填序号)
A.物体运动需要力
B.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高压锅密封性能良好,用它煮食物时,水蒸气不易外泄,从而增大了锅内的气压,使锅内水的沸点升高(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更易煮熟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