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7.关于力的认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会产生力的作用
B.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分析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有两个物体;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作用在物体上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解答 解:
A、重力作用、磁力作用时,两个物体不需要直接接触.所以A错误;
B、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既能使物体发生形变,也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所以B正确;
C、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所以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C正确;
D、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没有物体,力是不会单独存在的,所以D正确.
故选A.

点评 此题综合性很强,既考查了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考查了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作用的相互性的理解和掌握.这是学习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同学们应联系实际,认真分析和领会.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白炽灯泡在发光时,灯丝的温度达到2000℃以上,而连接灯泡的导线却没有明显发热,这主要是因为(  )
A.导线绝缘皮隔热B.导线散热快C.导线中的电流小D.导线电阻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一块写有校训的花岗岩石料质量约为32t,立在用砖砌成的长4m、宽2m、高0.5m的水平基座上(如图所示),石料与基座的接触面积约为2m2,已知砖的密度为2.05×103kg/m3.基座砖缝中水泥砂浆的密度与砖的密度相同.(g取10N/kg)
求:(1)石料对基座的压强;
(2)基座对地面的压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四川境内地层深处有食盐水.为了把地下食盐水取出来,古人发明了竹筒井.竹筒井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如图甲所示.竹筒井的钻探原理是通过如图乙所示的装置,使钻头一起一落上下运动,连续不断,即可将井中岩石击碎,然后再用专用工具将井中泥沙、碎石取出,直至打到食盐水层.竹筒井一般深约100m,井口直径10~12cm,为了防止井壁坍塌,古人用一种粗如碗口大小的竹子,将竹节淘空,筒筒相连,插入井中,起到了固定井壁的作用.取食盐水时,将钻头换成取水桶,放入井底,将食盐水装满,再扳起花车,食盐水便取出来.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打井时,为了增强击碎岩石的效果,钻头的质量取大一些还是小一些好?
答:钻头的质量取大一些好
理由:因为质量越大,下落同一高度时获得的动能越大,击石效果越好
(2)若工人把总质量为10kg盛满食盐水的桶从100m深的井底匀速提升到地面,所用时间为200s,在此提升过程中的效率为50%,求该工人做功的功率.(g取10N/kg)(写出计算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小明用如图所示的电能表测量电热水壶的实际功率,已知电热水壶的铭牌为“220V 1000W”.
(1)根据表盘示意图,可知小明家累计用电为958.0kW•h;
(2)该电能表允许的最大功率为4400 W.电热水壶的电阻是48.4Ω.
(3)在测量电热水壶的实际功率时,小明首先进行的操作是关闭其他用电器.接着观察到电能表的指示灯在3min内闪烁80次,则电热水壶的实际功率是1000W,这表明电热水壶的实际工作电压等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额定电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如图中物体A的长度是1.15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重750牛顿的小车在长5米高1米的斜面上,以2米/秒的速度向斜面顶运动,拉力的功率是500瓦特.求:
(1)拉力是多少?
(2)斜面的机械效率?
(3)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如图甲所示,R1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图乙反映了开关由断开到闭合,在移动滑片P的过程中,ab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的电流I之间的关系;图丙是滑动变阻器消耗的功率P与电流I之间的关系.求:

(1)电源电压;
(2)电阻R1的阻值;
(3)当变阻器消耗的功率为80W时,整个电路1min消耗的电能;
(4)在图乙中画出滑片移动过程中,电阻R1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之间关系的图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如图所示,是一种全自动热水器的铭牌.如果该热水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效率为70%,现将一满箱25℃的水加热到45℃.求:

(1)该热水器中加热电阻的阻值;
(2)此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
(3)此过程需要加热多长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