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为了研究管乐器的发声原理,老师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老师用同样的力吹一根吸管,并将它不断剪短,听到的音调会逐渐变____________[填:“高”或“低”]。“闻其声,知其人”是因为不同人说话时,声音的___________不同,也能反映出声可以传递______________。把饮料瓶底去掉并蒙上橡皮膜,扎紧,让瓶口正对烛焰,轻敲橡皮膜,会看到火焰摇动,这说明声能传递___________。老牛和蚊子的叫声相比,音调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音色 信息 能量 蚊子

【解析】

[1]当用同样的力吹吸管时,同时不断的剪短吸管,则吸管内的空气柱逐渐变短,空气柱振动变快,振动的频率变大,所以其所发出的音调会变高;

[2][3]不同人说话的特点不同,即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同时也能反映出声可以传递信息;

[4]把饮料瓶底去掉并蒙上橡皮膜扎紧,让瓶口正对烛焰,轻敲橡皮膜,会看到火焰摇动,这说明声能传递能量;

[5]老牛和蚊子的叫声相比,蚊子叫声的频率快,音调较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和小华在探究电磁波产生的原因的实验中,将一把锉刀、一节干电池和两条带有金属夹的导线连接成如图所示闭合电路.当用一个导线夹的金属头在锉刀上滑动时,就会听到旁边用来接收电磁波信号的收音机发出咔咔咔的声音,小明认为收音机接收到了电磁波.而小华却认为收音机接收到是导线夹和锉刀摩擦而产生的声波,不是电磁波.请你利用现有的实验器材,证明小华的观点是错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四个图都是我们物理书上的,其中说法错误的是

A. 用牙齿可以听到声音

B. 声音的音调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

C. 这是一个有效减弱噪声的装置

D. 声音可以发生反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B,使A带负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AB连接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中正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AA金属箔的张角减小

B. A中的自由电子通过金属棒流向BB金属箔的张角增大

C. A中负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BB中正电荷通过金属棒流向A

D. 金属棒中瞬间电流的方向从A流向BB金属箔的张角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 ,从图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A.骑车者的速度快

B.跑步者的速度是8m/s

C.运动200m,跑步者比骑车者多用了10s

D.两者在200m处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米特别爱喝冷的饮料,这不就从冰箱里拿出来一瓶“脉动”,咦,怎么饮料水冒出来了?其实这是________.一会儿,哗,水不见了,原来_____________.小米仔细瞧着饮料瓶,上面写着净含量160mL,她很想知道饮料的密度,于是找来工具测出它的质量如图所示,此时它的质量是________g,可是计算密度时小米发现砝码放在左盘、物体放在右盘了,聪明的她还是把密度算出来了____kg/m3.饮料喝了一口,剩下的密度应该是________,小米喝完了饮料,想能不能给里面充满氢气,像气球一样高飞,当然这个问题八年级下学期你可以知道结果的.可是她不小心,让罐满的氢气跑了一半,这时里面气体的密度会_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家用漏电保护器是在用电器发生漏电故障或人体触电时实施保护的设备。家庭电路漏电时,通过火线与零线的电流不相等,漏电保护器中有一特殊装置(在图中虚线框内,未画出)检测到这一差异后,便切断电源,起到保护作用。漏电保护器中还有试验电路,由一只开关S与电阻R组成,闭合开关S就能模拟漏电情形,试验电路的连接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闭合开关S,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动,则( )

A. 电流表示数变小

B. 电压表示数变小

C. 电压表示数不变

D. 灯泡变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发现自己的杯子经常被碰倒,如图甲所示,而同桌的杯子却不容易碰倒,如图乙所示,这是为什么呢?于是他向自己的学习小组寻求帮助,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其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科学问题是( )

A.为什么有的杯子容易倒,有的不容易倒

B.杯子的稳定程度与形状有什么关系

C.物体的稳定程度与支撑面有什么关系

D.物体的稳定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