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7.有五名同学先后用同一刻度尺对同一物体进行五次精确测量,记录结果如下:14.72cm,14.71cm,14.7cm,14.73cm,14.73cm.
(1)根据数据分析,说出其中哪一次记录结果是错误的,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
(2)上述得到的测量方法是减少误差的一种方法,请你至少说出别外两种方法?

分析 (1)比较测量结果,去掉偏差较大的,为减小误差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算出结果,注意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2)误差产生的原因:①因为制度或环境温度等因素造成测量工具不够准确;②实验方法不够完善;③测量者的操作水平和估读水平不同.

解答 解:(1)观察五次测量结果,14.7cm的准确值与其他四次不同,因此是错误的;物体长度的平均值为:$\frac{14.72cm+14.71cm+14.73cm+14.73cm}{4}$≈14.72cm.
(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①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的方法;③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答案为:(1)14.7cm是错误的,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14.72cm;
(2)别外两种减少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加精密的测量工具;②改进测量的方法.

点评 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去掉出现错误的数值,剩余的取平均值并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1断开,S2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5V,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压表示数为3V.则当S1、S2均断开时,灯L1两端的电压U1与灯L2两端电压U2分别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如图所示,已知电源电压U=14V,S闭合时,电压表示数为4V,电流表示数为0.5A,求电阻R1=50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如图,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让小车以相同速度分别滑上三种“路面”,记下小车停下的位置,测出小车在水平“路面”上运动的路程,并记入下表.
实验序号“路面”材料小车运动的路程(cm)
1棉布40
2木板70
3玻璃110
(1)为了让该实验探究的变量唯一,需控制小车每次实验在斜面的同一高度(选填“同一”或“不同”)由静止开始下滑,以保证每次实验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相同速度.
(2)通过比较小车在水平路面运动距离,可以判断出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棉布上受到的阻力;
(3)如果有一种“路面”材料比玻璃更光滑,则小车运动的路程将大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玻璃“路面”上运动的路程;
(4)“路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行驶的时间越长,小车运动速度减小的越远.若小车在绝对光滑的水平“路面”上运动,即不受阻力作用,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关于电流与电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理学规定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定为电流方向
B.电源是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
C.只要电路闭合,即使电路中没有电源,电路中也一定有电流
D.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只要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凝华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吸热.北极和南极是冰雪的世界,虽然降水量很小,但那里的空气比北京的空气还要湿润,因为冰雪可以升华成水蒸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游泳时,人跳进水里后觉得身体变轻了(填“轻”或“重”),这是由于水对人有一个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太阳能热水器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内能的设备之能热水器每小时平均接收4.2×106J的太阳能,在5小时的有效照射时间内,将热水器中质量为100kg、初温为20℃的水温度升高到40℃.求:
(1)热水器中的水吸收的热量Q;[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2)热水器5小时内接收到的太阳能E;
(3)热水器的效率η;
(4)若改用煤来加热这些水,需要完全燃烧多少千克煤?(煤的热值q=2.9×107J/kg,假设煤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被水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的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他知道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发出的,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他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团,撒小纸团目的是显示鼓面的振动.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a.把正在响铃的手机放在玻璃罩内,再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减弱.
b.再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增强.
c.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越小,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手机响铃的声音了.
d.结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①是正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