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9.如图所示,一束光通过放在O处方框中的光学元件后改变了传播方向,则O处的光学元件(  )
A.只能是平面镜B.只能是凸透镜
C.只能是凹透镜D.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都有可能

分析 出射光线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会想到凸透镜和凹透镜.另外平面镜也可以改变光路,调整合适的角度也可以使光线沿此方向射出.

解答 解:①对于凸透镜,入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则折射光线过焦点射出.
②对于凹透镜,入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则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射出.
③平面镜也可以改变光路,使光的方向发生改变.
如图所示: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面镜及透镜的光学特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以下估测中最不符合事实的是(  )
A.一个人的身高1.76×103mm
B.运动会时,每人发到一瓶矿泉水,其中水的体积约为550mL
C.广播操比赛,某同学两臂平展时的长度约为1.5m
D.一个乒乓球的直径是4d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实验桌上有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的透明玻璃为平面镜),还提供了一把刻度尺和相同大小的中国象棋棋子18个,9个为红色,9个为绿色,小军计划用这些器材探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小军的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两个叠放的红棋子作为物体放在平面镜前面的白纸上,在平面镜后面改变两个叠放的绿棋子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绿棋子与物体的像均完全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
②改变物体(两个叠放的红棋子)到平面镜的距离,在平面镜后面改变两个叠放的绿棋子的位置,使得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绿棋子与物体的像均完全重合,并记录实验数据.
③再改变四次物体(两个叠放的红棋子)到平面镜的距离,依照步骤②,做四次实验,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军计划探究的问题中的自变量是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2)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小军实际探究的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
(3)针对小军计划探究的问题,在实验步骤②中,应改变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4)用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也有明显的优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关于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速度的最大值为3×10米/秒
B.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光能在真空中传播
D.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某实验小组用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B,两个完全相同的棋子、白纸、支架、刻度尺、笔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如图).
(1)小明同学在寻找蜡烛像位置时,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其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未与水平桌面垂直.
(2)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M(填“M”或“N”)测观察蜡烛A经玻璃板所成的像.
(3)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玻璃板比较厚,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
(4)若将玻璃板和蜡烛下面的白纸换成方格纸进行实验,这种做法的优点是便于探究像和物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
(5)同组的小红同学用棋子代替蜡烛进行实验,但怎么也看不清棋子的像,请你提出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用手电筒照亮棋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4.如图S是发光点,S′是经凸透镜所成的虚像.

(1)画出入射光线SA的折射光线的位置.
(2)作图确定此透镜的焦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以下测量导致的结果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用钢直尺子啊冬天和夏天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的要大
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真实值要大
C.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不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D.在测量液体的体积时,若视线是俯视的,测得的体积比液体的真实体积要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如图是小球在地面弹跳的频闪照片,A、B两点高度相同且距地面50cm,小球在A点的动能大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点的动能;若小球的质量为200g,它从A点落到地面,重力做功1J.( g=10牛/千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9.图所示是两个磁极之间的磁感线,请在图中标出两个磁极的名称和小磁针静止时的N、S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