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6.(1)请画出图1甲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及画出图乙中的折射光线;
(2)在图2中填上适当的透镜;
(3)如图3是光源S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光线,请画图确定光源位置,并完成光路图.

分析 (1)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②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首先要仔细观察入射光线的特点,然后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2)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光线的会聚和发散主要看出射光线是靠近了主光轴还是远离了主光轴.
(3)本题有两种作法:
第一种作法: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反光点的像点S′,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发光点S的位置,补出入射光线.
第二种作法: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交点即为发光点的位置.

解答 解:(1)①分别作出物体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②凸透镜中,入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则折射光线过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2)折射光线比入射线远离主光轴了,所以光线比原来发散了,应为凹透镜,如下图:

(3)解:第一种作法:先将两条反射光线AB、CD反向延长交于一点S′,在通过平面镜作出S′的对称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并联接SB、SC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第二种作法:先过A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在法线左侧指向入射点画出入射光线,注意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同理画出反射光线CD的入射光线,两条入射光线的交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如图所示:

点评 (1)在平面镜成像作图中,若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要先根据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先作出端点和关键点的像点,再用虚线连接各点即为物体的像.
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考查了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先确定光线经透镜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再确定透镜的类型.
(3)本题用到了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提供了两种解题思路:先将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作像点后由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发光点或先根据光的反射作出发光点,再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作出像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小明用酒精灯直接对烧瓶中少量固态碘加热,观察碘的升华.同组小红同学认为这个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对于小红的疑问,请你阅读有关碘的知识资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1)选用的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水、带塞的试管;
(2)实验步骤及现象分析:实验步骤:①烧杯中装入适量水,放在铁架台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
②试管中放入少量固态碘,塞上塞子,放入沸水中加热;
③观察试管中的现象----有紫色碘蒸气出现.
现象分析:沸水的温度为100℃,碘的熔点为113.5℃.试管中的碘温度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所以碘蒸气是固态碘升华形成的;
(3)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在通风环境中进行实验(答出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17.请画出图中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一场大雪过后,人们感到外面万籁俱寂,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是(  )
A.雪后行驶的车辆减少B.大雪蓬松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C.大地银装束裹,噪声被反射D.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较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用质量相同的0℃的冰和0℃的水冷却同一物体,0℃的冰的效果好.冰是晶体它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分别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等.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分别截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关系是(  )
A.p<pB.p>pC.p=pD.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液体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经分析知沸点高的是液体甲,比热容大的是液体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一辆汽车以40m/s的速度从A地开往B地,然后立即返回,速度是60m/s.则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
A.48m/sB.50m/sC.52m/sD.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研究声现象:
(1)图1所示实验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①④(填写序号,下同);能说明声音传播条件的是③⑤;研究声音特征有关的是②⑥.

(2)图④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在探究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小明将一把钢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一定,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向上拨动钢尺的另一端,钢尺拍打桌面发出声音(如图2所示),发现向上拨动钢尺的幅度越大,桌面被拍打得越响.根据上述现象,小明得出了“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你认为小明得出结论所依据的实验现象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判断的理由是此实验应使钢尺振动发声,不能使桌面被拍打而发声.
(4)小明还用钢尺探究了音调与频率关系,实验时他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等的力拨动钢尺,仔细聆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后,发现音调逐渐变低了,同时观察发现此时钢尺振动慢了,由此可得结论是: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越低;实验中小明发现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钢尺发出的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