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3.以下关于生活当中物理现象的描述或解释中,符合物理学原理的是:(  )
A.在进行时间和长度测量时,选择分度值越小的测量工具越好
B.研究物体运动情况时,运动的物体是不能作为参照物的
C.水蒸气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
D.能装下2.5kg水的塑料瓶,一定能装下2.5kg煤油(p>p煤油

分析 (1)在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时,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仪器,并注意量程和分度值要适当;
(2)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选作参照物,被选定为参照物的物体看成是静止的;
(3)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放热;
(4)瓶子体积一定,最多能装2kg水,要能装下其它液体,必须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解答 解:
A、仪器的分度值越小,其精确程度越高,但很多测量并非是越精确越好,只要达到实际的要求即可,故A错误;
B、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选为参照物,故B错误;
C、水蒸气引起的烫伤比开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故C正确;
D、瓶子体积V相同,装满水m=2.5kg,若要装下2.5kg的其它液体,根据ρ=$\frac{m}{V}$得,ρ≥ρ,因为ρ>ρ煤油,所以能装下2.5kg水的塑料瓶,不能装下2.5kg煤油,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仪器使用规则、参照物的选择、液化放热以及密度公式的应用,属于综合性题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下列各情况下见到的“白气”,由原来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  )
A.冬天在户外运动时呼出的“白气”B.冬天在汽车排气管口看到的“白气”
C.打开冰箱门时在门边看到的“白气”D.做饭时在沸腾的锅边看到的“白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4.如图是南极考察中使用的海洋破冰船,自身的重力为1.8×107N.可以用来破碎水面冰层,为其他舰船开辟航道,当船冲到冰面上时,船重的三分之二压在冰面上,船与冰面的接触面积为5m2,此时破冰船对冰面的压强是多少?(g取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运动不需要(填″需要″″不需要)力来维持,斜向上抛出一个篮球,假设球在运动过程中外力突然消失,球的运动状态会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18.小明和小张一起探究接触面粗糙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如图所示.

请你完成以下内容:
(1)在实验中,实验器材放在水平桌面上,拉动木块时,拉力要沿水平方向,使木块作匀速直线运动.
(2)他们将测得的拉力大小填入下面的自制表格中,同时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得到摩擦力的大小.
接触面情况木板面砂纸面毛巾面
拉力F1.22.82.5
摩擦力f1.22.82.5
(3)在这个表格中,有一个明显的错漏,它是缺少力的单位.
(4)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的结论是:在压力相同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5)小张发现,在木快没有被拉动前,拉力在不断增大,小张认为因为拉力总是小于摩擦力,所以木块没有被拉动,而小明认为尽管木块没有被拉动,但摩擦力与拉力大小还是相等的,你认同那个同学的说法?小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小明、小红、小王从学校到科技馆参观,沿同一道路同时出发,为了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小明驾驶电瓶车以3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小红以5m/s的速度跑步匀速前进,小王以每分钟通过0.6km的速度骑自行车匀速前进.则:(  )
A.小明先到达科技馆B.小红先到达科技馆
C.小王先到达科技馆D.三人同时到达科技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质量为50kg的物体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小伟同学用300N竖直向上的力去提该物体,这时,物体受到地面的支持力为200N,物体所受的合力为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将透明玻璃板竖直放在一张白纸上,并在其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只相同的蜡烛A、B竖立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选“较明亮”或“较黑暗”)环境中进行,如果有一块较厚的玻璃板和一块较薄的玻璃板,实验时应选较薄的玻璃板;
(2)移去蜡烛B,在原处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的像,说明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是虚(填“实”或“虚”)像.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答:B
A.保持A、B两只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探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