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6.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显微镜是把近处微小的物体放大
B.望远镜是把远处较大的物体放大
C.显微镜和望远镜都能形成一个比被观察物大得多的像
D.现代天文望远镜,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目的是增大视角

分析 (1)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投影仪,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相当于放大镜;
(2)望远镜的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照相机,目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相当于放大镜.

解答 解:A、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所以显微镜是把近处的微小物体放大,故A正确;
B、望远镜通过物镜把远处的物体的像先拉近,目镜再把像放大,但是观察到的像仍然比物体小,故B错误;
C、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看到的是物体被两次放大之后的虚像,能形成一个比观察物大得多的像;
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但形成的像比被观察物小,故C错误;
D、现代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口径加大,目的是为了使进入镜头的光线增多,观察到物体的像更亮,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相关知识,关键知道它们的组成和作用,属于光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针对如图回答:

(1)A图中水桶装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罐按入水中,根据你的体验,写出一个合理的猜想:浮力大小与按入水中的深度有关.
(2)B图中将条形磁铁迅速插入线圈,看到灵敏电流针指针偏转.这是电磁感应现象.
(3)图C探究的是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4)图D利用悬挂重物的细线确定方向依据是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一只青蛙坐在干枯的竖直井中看天,当井中注入清水后,青蛙看见天的大小大于在干枯井中看见的天(选填“大于”“等于”“小于”).这是光折射的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实验小组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时:
(1)小明同学将小石块浸没水中,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图③中,小石块所受的浮力为0.5N.为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需要比较的物理量是小石块所受的浮力和石块排开水的重力.
(2)小张同学将溢水杯中的水换作密度为0.8×103kg/m3的煤油做了进一步的探究,发现此时浮力的大小也遵循阿基米德原理.若实验过程和弹簧测力计读数均正确,则他将该小石块浸没煤油中时,图③和图④中的弹簧测力计示数应该分别为1.1N和0.9N.
(3)为更进一步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普遍性,小王还把浸没在水中的小石块换成漂浮在水中的小木块进行实验,则此时至少还要使用3次弹簧测力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单缸四冲程柴油机,做功冲程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小馨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
序号直径焦距
5cm30cm
4cm10cm
(1)实验桌上有两个凸透镜,规格如上表所示,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0-90cm.实验中小馨应选用乙(选填“甲”或“乙”)凸透镜较好.
(2)选好器材后,小馨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的像,请帮小馨写出两条可能的原因: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
(3)小馨重新调节器材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的左侧,若在透镜右侧的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烛焰清晰放大的像,如图所示,蜡烛可能置于凸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c点处.此成像规律应用在投影仪(填一种器材名称)上.为了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小馨将一副老化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她应当向靠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低碳生活”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利用太阳能将2000kg的水从15℃加热到45℃,可以至少节约8.4kg焦炭.[焦炭的热值为3×107 J/kg℃,水的比热为4.2×103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在相同的时间内,电炉丝A比电炉丝B放出的热量多,则表明(  )
A.电炉A的电阻比B的大B.电炉丝A的电功率一定比B的大
C.电炉丝A的电压一定比B的高D.流过电炉丝A的电流一定比B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用弹簧测力计测得一个力是2.4N,在图中用笔画线代替指针,标出指针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