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纸锅能将水烧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低
B.将冰水混合物放在0℃的房间里水会凝固,是因为水的凝固点为0℃
C.夏天在地上洒水能降温,是利用了水的液化放热
D.冬天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能防止菜被冻坏,是利用了水的凝固放热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6届湖南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初三上期限时训练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教室里装有多盏电灯,每多开一盏灯,则教室内电路的( )
A.总电阻增大 B.总电压增大
C.总电流增大 D.总电压、总电流都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扬州江都区第二中学等两校初二上期期中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用钨做白炽灯的灯丝是因为_______ ;.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能灭火,这种灭火器是在常温下用 ________的办法使二氧化碳气体液化装入钢瓶里。使用时需要注意手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然后打开螺帽,否则会因液态二氧化碳在_____时要_________大量的热而对使用者造成伤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扬州宝应县西片初二上期纠错练习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同学看见闪电后经过2秒后听到隆隆的雷声,打雷处距离该同学大约多少米:( )
A.340m ; B.680m ; C.1280m; D.不能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盐城阜宁县实验中学初二上期学情调研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做手术时把氯化烷(沸点:31.1℃)滴到人体内某局部(36℃左右)时,氯化烷会 吸热,使局部“冻结”,起到麻醉作用。
如下表,为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如果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用降温的办法从空气中提取这些气体,那么温度下降时首先液化被分离出来的是___________。
物质 | 液态氧 | 液态氮 | 二氧化碳 |
沸点/℃ | -180 | -196 | -78.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盐城阜宁县实验中学初二上期学情调研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炎热的夏天,把一盆-5℃的碎冰放在阳光下直射,冰逐渐熔化,在熔化的过程中,冰的温度( )
A.高于0℃ B.低于0℃ C.等于0℃ D.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徐州铜山区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如图所示,为青藏铁路两旁为解决冻土难题而树立的“热棒”,里面装有液态氮,上端是散热片.当外界温度高时,液态氨会受热 ,上升到顶端,散热后温度降低,气态氨 (均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又下沉到底部.如此循环,就保持了路基温度基本不变.生活中利用类似原理工作的家用电器有 (写出一个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连云港宁海中学初二上期第一次月考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甲声音波形如图所示,把音调比甲高的乙声音输入同一设置的示波器,乙声音的波形是下列图中的哪一幅( )
甲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5-2016学年江苏海安县七校初二上期期中联考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如图甲中的 (选填①或②)图。
(2)某同学在实验中将水加热到沸腾时共用30min。为了节约课堂时间,他可以采取下列哪种措施( )
A.增加被加热的水的量
B.在烧杯上加带孔玻璃板作为盖子
C.增加酒精灯中酒精的量
D.将烧杯位置调低,用酒精灯内焰加热
(3)另外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实验,他们分别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中B.c所示,由丙图实验图像可以判断测出水的沸点为 ℃;如果操作及实验器材均无问题,继续用猛火加热,水的沸点会 (选填“升高”、“不变”或“先不变后升高”);两个小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 不同.
(4)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发现从 壶嘴喷出一股“白气”,但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 看不见“白气”,这是由于 .
(5)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四个实验小组测得水的沸点如下表所示: 对于下述实验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分)
A.四个小组实验都失败了,因为水的沸点是100℃
B.只有第2小组数据可以接受,因为他们的数据最接近100℃
C.只有第1小组数据不可以接受,因为他们的数据偏离100℃最大
D.只要实验操作正确,数据真实,上述数据均有效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