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两端开口的圆筒内嵌一光学元件,在圆筒左侧中心轴上放一光源S,圆筒右侧中心轴上垂直固定一光屏。现左右移动圆筒,当圆筒左端面距离光源为a时,恰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将圆筒向右水平移动距离b时,光屏上第二次出现清晰的像。则此光学元件是    透镜,第二次所成像的性质是   (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


能够使物体成实像的光学元件是凸透镜,且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像。凸透镜与光源距离分别为a、b时,在光屏上两次成像,第一次物距小于第二次物距,故在a处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在b处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答案:凸 缩小 倒立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时间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选填“大”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      (选填“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在隧道的地面白线和两边墙壁上,安装了一种凸起的纯玻璃元件,这种元件叫“夜精灵”。晚上只要汽车的灯光一照,司机就能看到附近地上的“夜精灵”亮起来,如图所示。下面几种元件的工作原理与“夜精灵”完全不同的是(  )

A.高速公路反光标志牌

B.十字路口的红绿交通标志灯

C.自行车的尾灯

D.环卫工人身上穿的反光马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A.a    B.b、d    C.c    D.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望远镜能对远处的物体进行视角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体所成的像是(  )

A.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小伟利用光具座进行了凸透镜成像的探究实验:

(1)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要调整三者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    ,可是在实验中他发现光屏上的像偏下,那么他应该把凸透镜向    (选填“上”或“下”)调节,使像最终成在光屏的中央。

(2)通过实验他得到了凸透镜的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如图1所示),由图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当物距为30cm时的成像特点可应用于    (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他按照如图2所示:

①将眼镜甲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只将光屏远离透镜移动时,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②将另一眼镜乙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也变得模糊了,只将光屏靠近透镜移动时,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分析实验现象可知:甲、乙两个眼镜中,    是凸透镜,    是凹透镜。在实验现象①和②中,属于近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属于远视眼矫正原理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用两种材料制成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实心小球,在调好的天平左盘中放三个甲球,在右盘上放两个乙球,天平恰好平衡,则(  )

A.乙球的密度是甲球的1.5倍

B.甲球的密度是乙球的1.5倍

C.甲、乙两球的密度相等

D.每个甲球的质量是每个乙球的1.5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比较水与煤油吸收热量时温度升高的快慢”实验中,需要控制以下一些变量,多余是(  )                                                 

A.采用完全相同的加热方式

B.酒精灯里所加的酒精量相同

C.取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

D.盛放水和煤油的容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说明在陆游那个时代,人们就已察觉到城市暖于郊区。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3分)
(1)工厂、交通工具排放大量的              
(2)建筑群、马路中的砂石、水泥路面的        小,在相同日照下温度上升的更明显;
(3)城市水面小,水的     吸热少;
(4)楼群林立,难以形成对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