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9.某人一大早由前山山脚A沿弯曲的山路爬上山顶后,又经后山山路到达了后山脚B,整个过程用了8h.休息一夜后,第二天一大早他又从后山沿原路上山,翻过山顶后回到山脚A,整个过程用了8.5h,已知此人上山的速度是2km/h,下山的速度是4km/h,求山脚A,B之间的距离.

分析 假设A到达山顶时路程为s1,山顶到达后山脚B的即山脚到山顶的距离为路程为s2,根据v=$\frac{s}{t}$可列出山脚A到山顶后再到后山脚B的所花的时间t,及后山脚B到山顶后再到山脚A的所花的时间t′,根据表达式可求解.

解答 解:已知v上山=2km/h,s下山=4km/h;
假设A到达山顶时路程为s1,山顶到达后山脚B的即山脚到山顶的距离为路程为s2
由v=$\frac{s}{t}$得:
山脚A到山顶后再到后山脚B的所花的时间t=$\frac{{s}_{1}}{{v}_{上山}}$+$\frac{{s}_{2}}{{v}_{下山}}$,
即$\frac{{s}_{1}}{2km/h}$+$\frac{{s}_{2}}{4km/h}$=8h--------------①
后山脚B到山顶后再到山脚A的所花的时间t′=$\frac{{s}_{2}}{{v}_{上山}}$+$\frac{{s}_{1}}{{v}_{下山}}$,
即$\frac{{s}_{2}}{2km/h}$+$\frac{{s}_{1}}{4km/h}$=8.5h-------------②
解①②得:s1=10km,s2=12km.
则山脚A,B之间的距离为s=s1+s2=10km+12km=22km.
答:山脚A,B之间的距离为22km.

点评 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利用关系式求值的运算的能力,注意上山和下山的速度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10秒内通过的路程为30米,第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2008年初,一场罕见的冰灾造成巨大的经挤损失. 冰灾造成大量电线、电杆被积冰压断倒塌,其“元凶”主要是冻雨.冻雨是一种过冷水滴,当雨滴与地面、建筑物等物体相碰时会立即凝固(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冰,这一过程要放出热量(填“吸收”或“放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制糖工业中,为了使糖在沸腾时不致变质采用的办法是降低锅里的气压,使沸点低于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把“220V  60W”和“220V  40W”的两盏灯串联在220V的电路中,两盏灯都比正常发光时暗,这是因为每盏灯的(  )
A.额定电压都变小B.额定电压都小于它的实际电压
C.额定功率都变小D.实际功率都小于额定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原子是由下列哪组粒子组成的(  )
A.质子、中子和电子B.质子和中子C.质子、电子和夸子D.中子和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一束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如果入射角逐渐增大,则折射角(  )
A.逐渐减小,且总大于入射角B.逐渐增大,且总小于入射角
C.逐渐减小,且总小于入射角D.逐渐增大,且总大于入射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线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反射角是90°
B.漫反射也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90°,则入射角为90°
D.一人站在平面镜前1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该平面镜2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小明家搞装修,为了美观,想把所有电线都埋藏在墙壁里(俗称走暗线).小明在查阅有关资料时了解到:埋藏在墙壁里的电线,要整条铺设,不能在墙壁里中途接线.
(1)请你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其道理:由于接线处导线电阻增大(填“增大”或“减小”),电流在该处产生的热量较多(填“多”或“少”),存在安全隐患;
(2)如图甲是小明房间的照明灯泡的电路,小明同学为了安装一个插座给书桌上的台灯供电,方便晚上学习,他把家中控制电灯的开关拆下后引出两条导线,然后接上插座,如图乙,他这样做会出现的现象是导致照明灯与插座都不能单独工作,即使同时工作时,两灯都不能正常发光.
(3)在日常生活中用中小明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家庭的白炽灯在开灯时最容易烧坏(家里电压稳定),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灯泡刚打开时,则由温度较低,则灯泡电阻较小;电路中电流较大,则灯丝消耗的功率较大,则灯丝容易烧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