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通过R1、R2的电流之比是1:3 | B. | 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是2:1 | ||
C. | R1、R2的阻值之比是1:2 | D. | R1、R2的电功率之比是1:2 |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并联,电流表A1测R1支路的电流,电流表A2测干路电流.
(1)已知电流表A1、A2的示数比,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通过R1、R2的电流之比;
(2)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
(3)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1、R2的阻值之比;
(4)利用P=UI求出R1、R2的电功率之比.
解答 解: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并联,电流表A1测R1支路的电流,电流表A2测干路电流.
A、已知电流表A1、A2的示数比为1:3,即$\frac{{I}_{A1}}{{I}_{A2}}$=$\frac{{I}_{1}}{I}$=$\frac{1}{3}$,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通过R1、R2的电流之比:$\frac{{I}_{1}}{{I}_{2}}$=$\frac{{I}_{1}}{I-{I}_{1}}$=$\frac{1}{3-1}$=$\frac{1}{2}$,故A错误;
B、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所以,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是1:1,故B错误;
C、由I=$\frac{U}{R}$可得,R1、R2的阻值之比:
$\frac{{R}_{1}}{{R}_{2}}$=$\frac{\frac{U}{{I}_{1}}}{\frac{U}{{I}_{2}}}$=$\frac{{I}_{2}}{{I}_{1}}$=$\frac{2}{1}$,故C错误;
D、由P=UI可得,R1、R2的电功率之比:
$\frac{{P}_{1}}{{P}_{2}}$=$\frac{U{I}_{1}}{U{I}_{2}}$=$\frac{{I}_{1}}{{I}_{2}}$=$\frac{1}{2}$,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用,要注意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要颠倒.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设计演示的“裂桶实验”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重力无关 | |
B. |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 | |
C. | 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1822年开始进行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索,1831年发现了电生磁的规律 | |
D. | 欧姆发现了同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中有原子核,所以利用任何物质都能得到核能 | |
B. | 到目前为止,人类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即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 | |
C. | 原子弹和氢弹都是利用原子核裂变的原理制成的 | |
D. | 自然界只有在人为的条件下才会发生聚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项目 内容 次数 | 添加一种器材 | 主要实验过程和现象 | 说明或研究的物理问题 |
1 | 橡皮 | 物体具有惯性 | |
2 | 砂纸 | 将木块在砂纸上反复擦,木块发热 | |
3 |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