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0.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实验中,有如下器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两节干电池、定值电阻R(分别为5Ω、10Ω、15Ω、20Ω、25Ω)、导线若干,小欧在实验时连接的电路如图1所示.

(1)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
①闭合开关前,要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至A(填“A”或“B”)端;电路中滑动变阻器起到保护电路元件安全和改变电阻两端电压,进行多次测量的作用;
②闭合开关S,无论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发现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电压表示数约为3V,此时,电路出现的故障可能是R处断路;
小欧排除故障后继续实验.
(2)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
①小欧先将R﹦10Ω的电阻接入,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到电压表示数为2.5V,记下电流表示数;接着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变,把R换为15Ω的电阻时,应向A(填“A”或“B”)方向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这样移动滑片的目的是使电压表示数为2.5V;
②若要使所给的5个定值电阻分别接入电路中都能正常进行实验,应该选取至少标有5Ω的滑动变阻器;
③根据多次测量数据描绘出电流随电阻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小欧由图象得出的结论是: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3)该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分析 (1)①连接电路时,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要位于最大阻值处;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主要是保护电路和改变被测电阻两端的电压;
②电流表的示数为零,电压表示数接近电源电源,说明与电压表并联的电路发生断路,电压表与其它电路元件串联接入电路;
(2)①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要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分析;
②根据串联电路的特点,在选取定值电阻的阻值最大时,滑动变阻器阻值接入电路中的阻值应最大,据此计算出选取滑动变阻器的阻值;
③根据图象可知: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3)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应采用控制变量法.

解答 解:(1)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
①闭合开关前,要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至A端;电路中滑动变阻器起到保护电路元件安全和改变电阻两端电压,进行多次测量的作用;
②闭合开关S,无论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发现电流表示数几乎为零,电压表示数约为3V,此时,电路出现的故障可能是R处断路;
无论如何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电压表、电流表均有示数,但都不改变,说明滑动变阻器不起作用,可能是滑动变阻器短路或同时接了下面两个接线柱,还可能是同时接了上面两个接线柱.
(2)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
①小明先将R=10Ω的电阻接入,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到电压表示数为2.5V,记下电流表示数;接着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变,把R换为15Ω的电阻时,应向A方向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才能使电压表示数为2.5V,同时记下电流表的示数;
②由图示电路图可知,电源电压为1.5V×2=3V,由图示图象可知,电阻两端电压为U=0.5A×5Ω=2.5V,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U=U-UR=3V-2.5V=0.5V,由串联电路电流I处处相等,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之比:$\frac{R}{{R}_{滑}}$=$\frac{\frac{U}{I}}{\frac{{U}_{滑}}{I}}$=$\frac{{U}_{R}}{{U}_{滑}}$=$\frac{2.5V}{0.5V}$=$\frac{5}{1}$,则R=$\frac{1}{5}$R,即:定值电阻阻值是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阻值的5倍,
使所给的5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20Ω、25Ω”分别接入电路中都能正常进行实验,当定值电阻为25Ω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最大,为:R滑最大=$\frac{1}{5}$R=$\frac{1}{5}$×25Ω=5Ω,若要使所给的5个定值电阻分别接入电路中都能正常进行实验,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至少为5Ω,则应该选取至少标有5Ω的滑动变阻器;
③根据多次测量数据描绘出电流随电阻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小明由图象得出的结论是: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3)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故答案为:(1)①A;改变电阻两端电压,进行多次测量;R处断路;(2)A;使电压表示数为2.5V;5;③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3)控制变量法.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分析,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即可正确解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现象与对应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立竿见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B.白云在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一叶障目”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D.放映电影是利用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如图所示,在研究浮力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时,设想有一个底面积为S,高为h的长方体物块浸没在液体中,由于液体对长方体上表面的压力F1和下表面的压力F2不同,从而产生了对物块的浮力.请利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推导出:Fg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为了估测平面镜的厚度,用食指压在镜面上,食指和像间的距离约是4mm,则此平面镜玻璃的厚度约是2mm,手指在镜子所成的像是虚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如图所示,是生活中常见到各种光现象,其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透过树丛的光
B.
海市蜃楼
C.
手影
D.
水中倒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一重为400N的物体10s内匀速提高了2m,若所用的拉力为200N,不计绳重和摩擦.(g取10N/Kg)
(1)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多少?
(2)拉力的功率是多少?
(3)若用此滑轮组匀速提升700N的物体需要多大拉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如图所示,一人将长6cm,质量为80kg的均匀钢管的一端向上抬起,抬起时所用力的方向始终与钢管垂直,当钢管抬到与水面成30°角时,抬起钢管的力F=354.4N,这个力做的功为12J.(已知sin30°=0.5,cos30°=0.86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完成下列三个小题.

①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则弹簧秤应该竖直向上匀速运动,若只有弹簧秤,则测出的两个物理量是拉力F和物重G,可以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②比较实验图2中A和C可以说明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的方向有关.
③如图3所示,F为凸透镜的两个焦点,A′B′为物体AB的像,则物体AB应该放在图中Ⅲ区域.(选填Ⅰ、Ⅱ、Ⅲ、Ⅳ区域)物体应该正立放置.(选填:倒立或正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6.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丙三个完全相同的容器,装有不同的液体.将三个长方体A、B、C分别放入容器的液体中,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三个容器的液面相平.已知三个长方体的质量和体积都相同.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放入物体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P=P=P
B.三个杯子中液体的密度ρ<ρ<ρ
C.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A>F浮B>F浮C
D.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F<F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