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7.小明同学在做“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
(1)实验中应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为了能准确测量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应该在弹簧测力计缓慢匀速提升(填“缓慢匀速提升”或“静止”)时读数.
(2)小明同学实验时,记录的数据在表格中,请认真填写所缺少的部分
物重G/N物体提高的高度h/m弹簧测力计读数F/N绳自由端拉动距离s/m机械效率η
50.1520.45
(3)根据表中数据,在图1中画出小明同学实验时滑轮组的连接装置图.
(4)同学小丽观察并分析了小明的实验后,认为小明的实验中,可少用一种测量工具,也能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答:去掉刻度尺;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η=$\frac{G}{3F}$×100% (依据实验装置图和所测物理量).
(5)小华在小明实验的基础上多使用一个滑轮也做了实验(滑轮的规格相同),如图2所示.
①小华多使用一个滑轮,目的是为了改变力的方向.
②当小华和小明使用各自的滑轮提升相同的钩码时,若忽略绳重及摩擦,它们的机械效率相同(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分析 (1)实验时应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测力计.在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还要克服一些机械摩擦,所以要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使物体上升进行读数.
(2)根据功的计算公式求出有用功与总功,然后根据效率公式分析答题.
(3)根据钩码上升的高度与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判断滑轮组承重绳子的有效股数,然后画出滑轮组的绕法;
(4)由η=$\frac{{W}_{有用}}{{W}_{总}}$×100%=$\frac{Gh}{Fs}$×100%=$\frac{Gh}{Fnh}$×100%=$\frac{G}{nF}$×100%判断去掉的实验器材和少测的实验数据.
(5)①定滑轮不能省力,只能改为力的方向,据此判断;
②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若忽略绳重及摩擦,则额外功就是提升动滑轮所做的功,在有用功不变的情况下,即可判断机械效率的情况.

解答 解:(1)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只有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才和绳子的拉力相等.
在缓慢提升物体时,还需克服机械摩擦做功,所以为了测量滑轮组提升物体时的机械效率,所以需在缓慢匀速提升时读数;
(2)效率η=$\frac{{W}_{有用}}{{W}_{总}}$×100%=$\frac{Gh}{Fs}$×100%=$\frac{5N×0.15m}{2×0.45m}$×100%≈83.3%;
(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绳端移动距离是物体上升高度的3倍,所以此滑轮组由3段绳子承担物重.故绕线如图:

(4))由于此滑轮组由3段绳子承担物重,则η=$\frac{{W}_{有用}}{{W}_{总}}$=$\frac{Gh}{Fs}$=$\frac{Gh}{F×3h}$=$\frac{G}{3F}$,所以,去掉的器材是刻度尺,少测哪两个数据为物体提高的高度h和绳自由端拉动距离s.
(5)①由于定滑轮不能省力,只能改为力的方向,故增加一个定滑轮目的是为了改变施力方向;
②忽略绳重与摩擦,提升重物时,要克服动滑轮做额外功,由两图示滑轮组可知,两滑轮组的动滑轮相同;所以当这两位同学使用各自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额外功相同,做的有用功相等,总功相等,则两滑轮组的效率相同.
故答案为:(1)匀速;缓慢匀速提升;(2)83.3%;(3)如上图;
(4)刻度尺;η=$\frac{G}{3F}$×100%;(5)力的方向;相同.

点评 此题是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其中考查了机械效率的计算及应用,同时还考查了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知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物体重、动滑轮重有关,如果动滑轮重不变,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如果物体重不变,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在此题中还要了解绳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的关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某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值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A、B、C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v=$\frac{s}{t}$进行测量的.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缓(填“陡”或“缓”)些.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BC=5.00cm,tBC=1s,vAC=0.03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填“大”或“小”).
(5)分析表中的数据,小车全程是做变速运动运动,因为小车前段路程运动慢、后段路程运动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二胡发声时,其声源是振动的弦,我们听到的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演奏时,手在弦上上下移动,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5.质量为40kg 的货物放在水平地面上.
(1)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来提升该货物,已知拉力F=250N,货物在10s内被匀速提升了3m.求此过程中拉力的功率;
(2)求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如图所示,是小明制作的“会跳的卡片”,用手把它反过来平压在桌面上,使橡皮筋伸长,迅速松手后,卡片就会弹跳起来.图中A为内表面,B为外表面,实验时应把A面紧贴桌面,卡片弹起来的过程中,橡皮筋的弹性势能会转化为卡片的动能,使卡片能向上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防冻液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数如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30405060708090
混合液的凝固点/℃-17-28-37-49-48-46-28
混合液的沸点/℃103104107111117124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同时还要考虑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D.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B.
A.30%     B.40%        C.60%    D.90%
(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象:由图象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120℃.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升高(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综合实验--研究两个小实验(可以配图说明):
(1)请你设计一个验证性小实验,证明“分子间有引力”.
(2)请你完成“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与电阻的大小关系”的实验设计方案:
器材电源,开关,导线,煤油,3个相同的烧瓶,3支相同的温度计,5Ω、10Ω、15Ω的电阻丝各1根.数据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在做“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时,采用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两个透明的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型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
(1)实验中通过观察U型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来比较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热量的多少.
(2)图甲中通过把两电阻丝串联起来的方式来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通电一段时间,发现B玻璃管内液面上升较高,这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3)采用图乙实验装置,通电相同时间,发现A玻璃管液面上升较高,这表明: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4)该实验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1)甲乙是小杨在常温下分别探究“冰和蜡烛熔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甲装置缺少酒精灯加热是可行(可行/不可行)的;乙装置中采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是使加热物体受热均匀;实验中,热只能自发的由酒精灯的火焰传递给水,却不会反过来传递,说明能量的转移具有方向性.
(2)丙图是小刘完成“探究物质吸热升温的属性”实验装置.实验中,沙子和水吸热的多少是通过加热时间(温度计示数/加热时间)来反映的.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包括:采用相同的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烧杯底的距离,相同的烧杯)、沙子和水的质量相同.
(3)丁图是小红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实验装置,她发现B(A/B)烧瓶中温度计的示数升高较快.这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为了使看到的现象更明显,小红把实验装置作了一些改动:将瓶中煤油加满,用细玻璃管代替温度计做实验,过了一段时间,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液面明显上升.下列哪个实验中也用到这种方法A、B、C.
A.将不同的电阻丝分别接到同一电路中,通过比较电流的大小来比较电阻的大小
B.将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通过乒乓球被弹开显示音叉在振动
C.让不同的纸锥从相同高度同时下落,通过落地的先后判断运动的快慢
D.将小铁屑均匀洒在磁体周围,通过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来认识磁场的分布情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