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所示,在装有适量水的盘子中央,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然后将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蜡烛火焰逐渐熄灭。在这一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杯内水面将上升
B.杯内封闭空气压强始终与外界大气压相等
C.盘子内底部A点的压强将不变
D.盘子对桌面的压强逐渐变大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7分)如图所示,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的平底薄壁容器重10N,底面积0.01m2,内装40N的水,水深0.15m.现将重为17.8N的实心铜块系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并把它完全浸没于容器内的水中(水未溢出,铜块未接触容器底部ρ铜=8.9×103kg/m3).求:
(1)铜块未放入水中时,容器底部受到水的压力是多少?
(2)铜块完全浸没于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少?
(3)铜块完全浸没于水中后,容器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6分)太阳能热水器是直接利用太阳能给水加热的装置,下表是小明家的太阳能热水器某天在阳光照射下的相关信息
其中太阳辐射功率是指1h内投射到1 m2 面积上的太阳能。
(1)求水在10h内吸收的热量;
(2)如果水吸收的热量用天然气来提供,需要完全燃烧多少m3的天然气;(天然气的热值为8.4×107J/m3,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给水吸收)
(3)求该太阳能热水器的能量转化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一辆汽车不小心陷进了泥潭中,司机按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安装滑轮,均可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如果汽车所受阻力为1600N,则甲图人匀速拉动汽车的拉力至少为_____,乙图人匀速拉动汽车的拉力至少为_____,其中比较省力的是_____图(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忽略不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新型膨胀式安全带(如图)紧缚力达到一定的值,藏在安全带里的气囊就会快速充气,迅速形成气囊袋,对驾乘人员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下列关于膨胀式安全带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安全带会使人的惯性减小
B、该安全带可以使人所承受的力减小
C、当车加速时,该安全带就会自动充气
D、该安全带充气后增大与人体的接触面积,减小压强,可避免人员被勒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小王用电热水壶烧水时的情景,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 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时,能量的转化与热机压缩冲程能量的转化相同
B. 水沸腾时继续通电,水的温度会升高
C. 壶盖和壶口上方的“白气”是由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 烧水时水温升高,是属于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LED灯带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美化或装点节日气氛。小雨同学在研究其内部结构时发现,灯带中的LED灯串联后经电流适配器接入照明电路,如图所示。她取下一只LED灯接在电池两端,灯不亮,对调电池正负极后灯亮了,但用手触摸LED几乎不发热。以下推断符合上述事实的是
A. 一只LED正常工作的电压是220V
B. 灯带中一只LED短路后其他灯还能亮
C. LED灯工作时主要将电能转化为内能
D. LED灯具有单向导电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情况”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除了图中所示的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天平和______。
(2)实验中应将甲、乙两种液体,分别倒入相同的烧杯中,用______电加热器加热(选填“相同的”或者“不同的”)。
(3)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无法用测量工具测出来,本实验是通过______来反映的,所用的物理方法是______。
(4)小明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上图,分析表格可知:他是用______相同的甲、乙液体、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______的方法来判断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的,此种实验探究方法叫______。
(5)分析数据,从开始加热到42℃,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热量的关系为Q甲______Q乙(填“>”“<”或“=”),由此也可以看出______物质的吸热能力强,若甲的比热容为4.2×103J/(kg℃),则乙的比热容为______J/(kg℃)。
(6)以下四个图象中哪一个能反映该实验情况______
(7)下列现象中不能用比热容知识来解释的是______
A、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用水做冷却剂
B、春天的夜晚,农民往稻田里灌水以防秧苗冻坏
C、炎热的夏天常常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
D、城区建造人工湖以降低“热岛效应”造成的夏季高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