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她的操作存在错误,请指出其中两处错误: ; 。

(2)小红纠正所有错误后,在水温到达89℃时开始每隔2分钟做一次温度记录,并描绘出如图所示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

(3)小红觉得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偏长,请你给她提出一条改进的措施:

(1)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底部 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保持相平 (2) 99 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 (3) 减少水的质量或者加盖

【解析】

试题分析:(1)温度计的使用: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所以,小红的操作存在错误,一是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底部 ,二是 视线没有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保持相平;(2)根据图像知道温度是99℃时,水在沸腾,因为水汽化时的特点是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3)小红要想缩短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或者加盖。

考点:水的沸腾实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初三上期期末考试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从小红同学的“物理学习笔记”中摘录了有关温度、内能和热量三者关系的四句话,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增大,一定是吸了热

B.物体吸收热量,温度就一定升高

C.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就会增大

D.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就会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标有“220V 100W”和“220V 60W”的甲、乙两盏白炽灯,灯丝较粗的是 灯,当它们并联在家庭电路中时,较亮的是 灯.(选填“甲”或“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娄底市初三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当S1闭合、S2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 V;当S1断开、S2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9 V,则R1︰R2为( )。

A. 1︰2 B. 2︰1 C. 1︰3 D. 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4-2015学年重庆市开县初二上期期末质量监测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计算题

有一只空玻璃瓶,它的质量为0.2kg;当瓶内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为0.8kg。用此空玻璃瓶装金属颗粒若干,瓶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为1.6kg;往装金属颗粒的瓶中再装满水时,瓶、金属颗粒和水的总质量为1.8kg。求:

(1)金属颗粒的质量;

(2)金属颗粒的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4-2015学年重庆市开县初二上期期末质量监测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向云层投撒干冰是人工降雨方法之一,投撒到云层中的干冰 为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为小水滴或 为小冰晶,下落而形成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4-2015学年重庆市开县初二上期期末质量监测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t=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15min

D.该物质的凝固点是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4-2015学年陕西西安第七十中学初二上期期末考试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3分)某兴趣小组在空易拉罐的底部中央戳个小圆孔,将顶部剪去后,蒙上一层塑料薄膜, 制作成一个简易针孔照相机。如图所示,将其水平放置,在左侧固定一只与小孔等高的小灯泡,灯泡发光时,可在塑料薄膜上看到灯丝 (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若水平向左移动易拉罐,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只将小圆孔改为三角形小孔,则像的形状 (选填“改变”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兴化顾庄等三校初二上期期末考试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把密度作为选择材料的主要考虑因素之一,下面主要从密度的角度考虑选材的是:

A.用钨作为白炽灯泡灯丝的材料

B.用塑料作为插座外壳的材料

C.用铝合金作为制作飞机的材料

D.用橡胶作为汽车轮胎的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