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A.还在发声的音叉,使吊着的乒乓球反复弹起.该实验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击鼓时,用力不同,听其发声,观察纸屑被弹起的高度.该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与频率有关
C.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听其发声,观察振动的快慢.该实验探究声音的音调与振幅的关系
D.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铃声渐小.该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6届重庆璧山县青杠初级中学初三上期期中考试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在“用电流表测电流”的实验中,某同学连接的电路如图所示。
(1)连接电路前,开关应 ;
(2)闭合开关后,观察到灯L1 ,L2 ;(选填“发光”或“不发光”)
(3)通过分析电路连接情况,请指出该电路存在的问题是 (写出一条即可)
(4)请在原图上只改动一根导线,符合L1、L2并联,电流表A1测干路电流,A2测灯L2的电流,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并在虚线框内画出相应的电路图。(要求:在需要改动的导线上画“×”,用笔将改动后的导线画出,导线不许交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6届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考一模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如图所示,小物块A和弹簧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弹簧左端固定于竖直墙面.向左移动物块A并压缩弹簧至B处,静止释放物块A,当物块离开弹簧后物块受到的力有 ,最后物块的运动速度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6届江苏丹阳吕城片初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小球从左端由静止释放,在左右摆动过程中,不计碰撞时的能量损耗和空气阻力,则( )
A.从最高点运动到最低点的过程,一部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B.从最低点运动到最高点的过程,一部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C.左侧最高点的高度大于右侧最高点的高度
D.左侧最高点的高度等于右侧最高点的高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6届上海市上南地区六校九年级(五四学制)12月月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电路中有一根电阻丝,若要使电路中的电阻变大,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A. 减小电路两端的电压 B. 增大通过电路的电流
C. 并联一根相同电阻丝 D. 串联一根相同电阻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6届江苏省盐城市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如图所示为家庭电路中常用的两种墙壁开关,其按钮可绕面板内某轴转动.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 较易损坏,这是因为按动这种开关需要的力较 (选填“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6届重庆市九年级上学期半期测试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为了验证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小薇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
(1)小薇先将电流袭接在L1所在的支路上,画了电路图图甲,请你在图乙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分别将导线a,b正确的连接到相应的接线柱上
(2)当她刚正确连接完所有的导线,两个灯泡立即发光,电流表指针偏向零刻度线左方,其原因分别是 和
(3)过了一会后,观察到灯L2继续发光,但灯L1不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零,电路可能存在的故障是: 。
(4)排除故障后,她测出了L1支路的电流后想再测L2支路以及干路上的电流,于是她连接了如图丙所示的电路,当开关闭合后,两灯都发光,两个电流表的指针所指位置均为图丁所示,则通过灯L1的电流为 A,通过灯L2的电流为 A。
(5)根据测量结果,在误差允许范围内你认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6届江苏扬州江都区第二中学等两校初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水稻是喜温植物,春季育秧时,通常傍晚向秧田灌水,早晨将水放出,以防霜冻.隐含的物理知识是,水的 较大.气温降低时,水能 (选填“放出”或“吸收”)较多的 (选填“温度”、 “内能”或“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6届江苏大丰实验初级中学初三上期学情调研考试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小明猜想: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因此,他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
A.让同一辆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比较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的距离(如图甲所示);
B.让不同质量的小车分别从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与放在水平面上的木块相碰,比较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的距离(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 来比较小车对木块做功的多少的。
(2)A方案是为了探究动能大小与 关系,若木块被撞后移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对木块的推力 越多,小车撞击木块时的动能 。
(3)小明想用B方案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该方案是否合理? ,理由是 。
(4)假若水平面绝对光滑,本实验将 (选填“能”或“不能”)达到探究目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