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天津)某同学用如图的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容器中加入液体后,橡皮膜两侧压强不同时,其形状会发生改变,选项图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
B.
C.
D.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盐城鞍湖实验学校初二下期开学检测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 (填物态变化名称)造成的;而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这是由于金属盘的温度 (选填“高”或“低”),使水蒸气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4-2015学年江苏苏州田家炳实验中学初二上期期末考试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一学期来,我们熟悉了长度、温度、速度等物理量,下列有关数据合理的是( )
A.学生期末考试试卷厚度大约150 nm
B.人的心脏跳动每十分钟约80次
C.比较舒适的居住环境温度大约是40℃
D.初二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km/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同步]2015年课时同步练习初二物理下册(人教版)9-2 液体的压强(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底面积相同的甲、乙两容器,装有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则它们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p甲>p乙
B.p甲<p乙
C.p甲=p乙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同步]2015年课时同步练习初二物理下册(人教版)9-2 液体的压强(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容器内a、b、c、d四处所受液体压强相比较( )
A.pd=pc>pb>pa
B.pd>pc>pb>pa
C.pd>pb>pc=pa
D.pd=pc=pb>p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同步]2015年课时同步练习初二物理下册(人教版)9-2 液体的压强(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如图,在装修房屋时,工人师傅常用一根足够长的透明塑料软管,里面灌入适量的水(水中无气泡),两人各持管的一端靠在墙面的不同地方,当水静止时,在与水面相平的位置做出标记.这样做利用了________原理,对这个原理的利用请再举一例实例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同步]2015年课时同步练习初二物理下册(人教版)9-2 液体的压强(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所示,在玻璃槽中装有水,A为两端开口的玻璃管,B为塑料片(质量不计),B在水面下的深度为18cm,向管内缓缓注入密度为1.2×103kg/m3的硫酸铜溶液,当塑料片恰好脱落时,玻璃管内液柱高度为( )
A.18cm
B.15cm
C.12cm
D.21.6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同步]2015年课时同步练习八年级物理下册(人教版)9-1 压强(解析版) 题型:简答题
如图所示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象征中国精神的“东方之冠”——中国馆.它呈拱斗型,巨大的钢结构由四根核心筒巨柱支撑,矗立在超大面积的地基上.请问:为什么要建超大面积的地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4-2015学年广东始兴县墨江中学初二上期期末考试物理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kHz到______kHz。
(2)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是 米。(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500m/s)
(3)在月球上 (填能或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因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