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过去的100年里,由于阿拉斯加和南极冰川的融化,全球海平面上升了20cm,国际气象组织认为:人类二氧化碳排放,是造成温室效应最主要的罪魁祸首,如果二氧化碳排放不加以控制,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1m;如果南极冰盖全部融化,海平面要上升60m左右,许多沿海地区将变成汪洋大海.据卫星观测证实,近来已有3座巨型冰山先后脱离南极大陆漂流,其中最大一座面积相当于10个香港.
火力发电和汽车尾气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请你从以减少温室效应的角度,就“发电业”和“汽车业”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简短的建议
(1)发电业
(2)汽车业.
(1)传统的发电业以化石燃料为主,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污染大气,因此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能、水能、地热等),是减弱发电业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答: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能、水能、地热等).
(2)就汽车业来说,少使用化石燃料汽车,发展电动汽车减少废气的排放也是减弱温室效应的措施.
答:发展电动汽车,开发新能源汽车.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鼎尖助学系列同步练习 物理(九年级 全)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

温室效应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与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重要影响,而且许多影响是负面的.因此人类需要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来克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标.在参加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际谈判中,我国面临的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提供气候变化最新科学信息的权威机构.它在2001年发布的第3次评估报告指出了全球变暖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已经相当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等.

  人类活动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并导致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尔赫尼斯就对燃煤可能改变地球气候做出过预测.他指出,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5~6℃.之后,有许多科学家陆续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1957年,瑞威拉等在美国发表了关于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可能产生气候变化的论文.同年,美国夏威夷观象台开始进行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从而正式揭开了人类研究气候变化的序幕.温室效应是这一话题的核心.它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地球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故称之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

  工业革命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由-18℃上升到当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已适应的15℃.一旦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增加,进一步阻挡了地球向宇宙空间发射的长波辐射,为维持辐射平衡,地面必将增温,以增大长波辐射量.地面温度增加后,水汽将增加(增加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冰雪将融化(减少地面对太阳短波的反射),又使地表进一步增温,全球变暖更显著.

  除了二氧化碳外,目前发现的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有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最长可生存200年,因而最受关注.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时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中排放的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中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近百年来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

  据资料显示,近百年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达到过去42万年中的最高值.近百年里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

(1)何谓温室效应?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2)文中提到“我国是世界上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面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你有什么想法?我们应该怎么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素质教育新学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题型:064

阅读短文,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

温室效应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暧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预测表明,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气候变化已经给全球与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了重要影响,而且许多影响是负面的.因此人类需要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来克服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主要目标.在参加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国际谈判中,我国面临的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

  198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为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提供气候变化最新科学信息的权威机构.它在2001年发布的第3次评估报告指出了全球变暖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已经相当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

  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原因有多种,概括起来可分成自然的气候波动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两大类.前者包括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爆发等.后者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以及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等等.

  人类活动会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并导致气候变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6年,瑞典科学家斯万特·阿尔赫尼斯就对燃煤可能改变地球气候做出过预测.他指出,当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气温将增加5~6℃.之后,有许多科学家陆续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1957年,瑞威拉等在美国发表了关于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可能产生气候变化的论文.同年,美国夏威夷观象台开始进行二氧化碳浓度观测,从而正式揭开了人类研究气候变化的序幕.温室效应是这一话题的核心.它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透过太阳短波辐射,使地球表面升温;但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发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这一作用与“温室”的作用类似,故称之为“温室效应”,二氧化碳等气体则被称为“温室气体”.

  工业革命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造成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由-18℃上升到当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已适应的15℃.一旦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增加,进一步阻挡了地球向宇宙空间发射的长波辐射,为维持辐射平衡,地面必将增温,以增大长波辐射量.地面温度增加后,水汽将增加(增加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冰雪将融化(减少地面对太阳短波的反射),又使地表进一步增温,全球变暖更显著.

  除了二氧化碳外,目前发现的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有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生命期很长,一旦排放到大气中,最长可生存200年,因而最受关注.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后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时排放的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中排放的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了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中产生的甲烷和氧化亚氮.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0.2℃.近百年来最暖的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20世纪北半球温度的增幅是过去1000年中最高的.

  据资料显示,近百年来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明显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达到过去42万年中的最高值.近百年里降水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出现频率与强度增加.

(1)何谓温室效应?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2)文中提到“我国是世界上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之一”,面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你有什么想法?我们应该怎么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2004年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物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芳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粟,铁丝网和绞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的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的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21.文章开头三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哪些作用?(4分)
答:
22.(1)第五段中,作者是怎样写奥斯威辛集中营景象的?(2)“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1)
(2)
23.(1)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
(2)奥斯威辛的“风”有哪些含义?(6分)
答:(1)
(2)
24.(1)为什么胡大姐她们会“拒绝”奥斯威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2)作者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
答:(1)
(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