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8.关于物理学家及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一位提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物理学家是牛顿
B.第一位证明电流周围有磁场的科学家是法拉第
C.物理学家奥斯物通过大量实验探究,揭示了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
D.欧姆通过实验最先得到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分析 根据对物理学家成就及物理规律发现过程的掌握作答.

解答 解:
A、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最早提出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科学家是伽利略;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基础上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此选项错误;
B、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最早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此选项错误;
C、在奥斯特发现电流产生磁场的基础上,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最早通过磁场得到了电流,也就是电磁感应现象.此选项错误;
D、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一规律最早的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发现的,被后人命名为欧姆定律.此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有关物理学史的知识,对于这部分知识注意是注意平时加强积累和记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读数.

(1)表的读数是0.46A,(2)表的读数是2.4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如图,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甲和乙,使甲带正电,乙不带电,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将甲和乙上的两金属球连接起后,乙验电器金属箔也张开一定的角度,同时甲验电器张开的角度变小了.甲、乙两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的原因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在用金属棒连接甲和乙上的两金属球的瞬间,金属棒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甲到乙.(选填“由甲到乙”或“由乙到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如图所示,物体A、B、 面之间的接触面均为粗糙平面.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A、B、C一起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物体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作用
B.B物体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作用
C.C物体既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作用又受到水平向左的摩擦力作用
D.A、B、C三个物体都受到水平方向的摩擦力作用,但方向不能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如图所示,用滑轮组将密度为2.8×103kg/m3,质量为56kg金属块在水中匀速提升0.5m,金属块始终未离开水面.加在绳子自由端的拉力是F,动滑轮重120N,不计绳重及摩擦,g=10N/Kg,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块受到的重力与浮力是平衡力B.拉力F做的有用功是280J
C.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360N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7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将质量、初温都相同的铝、铁两球,浸没在沸水中煮较长一段时间后,则两个小球的温度相同(选填“相同”或“不相同”).从沸水中吸热较多的是铝球.(C>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在历代诗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现象形成的,所形成的“倒影”是虚像(选填“实像”或“虚像”);当我们在太阳下站着的时候地上会有影子,这是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就形成了影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甲、乙两地相距100米,A从甲地出发到达乙地,共用时20秒,B从乙地出发到达甲地共用时25秒;如果用“相同时间比路程”表示两人的速度,则A的速度是5m/s,B的速度是4m/s;若采用“相同路程比时间”表示两人的速度,则A的速度是0.2s/m,B的速度是0.25s/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如图所示,密度为0.6×103kg/m3、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木块静止在某液体的表面上时,刚好有一半的体积露出液面,则液体的密度为1.2×103kg/m3,此时木块的下表面受到液体向上的压力为6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