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小明用如图装置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1)要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除了长木板和木块(如图所示)外,还需要的主要测量工具是弹簧测力计和
刻度尺
刻度尺

(2)小明先后用两木块做实验探究重力对机械效率的影响,测量并计算得到下表所示的两组数据:
实验次数 木块重G/N 木块上升的高度h/m 拉力F/N 木块沿斜面移动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2.0 0.10 0.9 0.39 57.0
2 4.0 0.10 2.7 0.20
①小明第二次实验所用时间为3s,拉力的功率是
1.8
1.8
W. 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74.1
74.1
%.
②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关系的结论?如能,写出结论,如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
不能
不能
(能/不能).结论或理由:
两次实验没有保持斜面的倾斜程度相同;仅根据一次对比实验得结论不可靠(或实验次数太少,不能得出普遍规律)
两次实验没有保持斜面的倾斜程度相同;仅根据一次对比实验得结论不可靠(或实验次数太少,不能得出普遍规律)
分析:(1)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要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拉力,用刻度尺测量斜面的高度、斜面的长度.
(2)①根据表中实验数据,由W=Fs求出拉力的功,由功率公式求出拉力的功率;由W=Gh求出有用功,然后由效率公式求出斜面的机械效率.
②要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关系,要斜面的倾斜程度、斜面的粗糙程度不变;且一次对比实验不能得到普遍成立的结论,因偶然性太大.
解答:解:(1)探究斜面机械效率时,用到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弹簧测力计.
(2)①拉力的功W=Fs=2.7N×0.2m=0.54J,拉力的功率P=
W
t
=
0.54J
3s
=0.18W;
有用功W=Gh=4.0N×0.10m=0.4J,斜面的机械效率η=
W
W
×100%=
0.4J
0.54J
×100%≈74.1%;
②斜面的机械效率跟斜面斜面的倾斜程度、斜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所以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力关系,要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斜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实验中只控制斜面的高度相同和斜面的粗糙程度,采用斜面的长度不同,即没有控制斜面的倾斜程度不变;并且仅根据一次对比实验得结论不可靠,得不出普遍规律,故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故答案为:(1)刻度尺;(2)①1.8;74.1;②不能;两次实验没有保持斜面的倾斜程度相同;仅根据一次对比实验得结论不可靠(或实验次数太少,不能得出普遍规律).
点评:解决本体的关键:一是知道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因素,并会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探究实验;二是知道多次实验的目的和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3?山西)小明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在杠杆两侧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三次实验后得出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下列能帮助他得出正确结论的操作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在杠杆支点的两边分别挂上钩码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 1所示,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将杠杆调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测量
力臂
力臂

(2)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
测量
序号
动力
F1/N
动力臂
l1/c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cm
1 20 2 10
2 15 1.5 20
3 5 15
(表格中漏填的数据为
1
1
N.
(3)有的同学按现有方案得出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
B
B
(填字母).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4)杠杆平衡后,小明在图3所示的A位置挂上两个钩码,可在B位置挂上
4
4
个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5)他改用弹簧测力计在图4所示的C位置斜向下拉,若每个钩码重1N.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测力计的示数将
大于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N.
(6)用绳子拴住一根粗细不同的大树某处,静止后大树水平平衡,如图5所示.现将大树从拴绳处沿竖直方向切成A、B两段,根据图5可判断GA
GB(选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精英家教网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在杠杆两侧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三次实验后得出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为帮助他们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应增加的操作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物理(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小明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在杠杆两侧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三次实验后得出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下列能帮助他得出正确结论的操作是(  )

A.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
B.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
C.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
D.增加钩码个数,再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山西卷)物理(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小明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在杠杆两侧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三次实验后得出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下列能帮助他得出正确结论的操作是(  )

A.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

B.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

C.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

D.增加钩码个数,再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普遍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