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3.归纳式探究:
为了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某校物理兴趣小组利用一些器材做了一组实验并且采集了如表一和表二两组数据.请分析两表中的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
表一:(f1=0.10m)
实验序号u(m)v(m)u•v(m2v/u1/u(m-11/v(m-1
10.2000.2000.04001.005.005.00
20.3000.1500.04500.503.336.67
30.5000.1250.06250.252.008.00
表二:(f2=0.12m)
实验序号u(m)υ(m)u•v(m2v/u1/u(m-11/v(m-1
40.2000.3000.06001.505.003.33
50.3000.2000.06000.673.335.00
60.5000.1580.07900.322.006.33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l、2、3(或4、5、6)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4(或2、5或3、6)数据中物距u与像距v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请你写出物距u、像距v和焦距f具体的函数关系:$\frac{1}{u}+\frac{1}{v}=\frac{1}{f}$.
(4)依据你写出的物距u、像距v和焦距f具体函数关系计算,利用焦距为lOcm的凸透镜成像时,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90cm,则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1.25cm时,光屏上会出现物体的清晰的像.

分析 (1)比较表中像距大与物距大小关系得出结论;
(2)纵向比较表一和表中的数据:1、4(或2、5或3、6)像距随物距的变化关系,结合焦距的大小得出结论;
(3)在表1中,求出物距倒数与像距倒数之和,与焦距倒数比较大小关系;
(4)根据(3)的结论求出结果.

解答 解:(1)实验1、2、3(或4、5、6)每次实验都成实像,1、2、3中的数据都是相对于一个凸透镜的,物距从0.2米到0.3米,再到0.5米,像距也随之变化,且是从0.2米到0.15米再到0.125米,由此可知,物体成实像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分析4、5、6数据也可得出相同的结论.所以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2)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0.10米,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0.12米,对于不同的凸透镜,分别比较实验1、4(或2、5或3、6)数据可知,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对焦距越大的凸透镜,像距越大;所以实验1、4(或2、5或3、6)说明: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3)由表一得,物距倒数与像距倒数之和为1/u+1/v=5m-1+5m-1=3.33m-1+6.67m-1=2.00m-1+8.00m-1
=10m-1=$\frac{1}{{f}_{1}}$,得到的结论是:对现一个凸透镜,物距倒数与像距倒数的和等于该凸透镜焦距的倒数;
分析表二数据也可得出类似的结论,所以最终得出的结论是:$\frac{1}{u}+\frac{1}{v}=\frac{1}{f}$;
(4)因u=90cm,f=10cm,根据$\frac{1}{u}+\frac{1}{v}=\frac{1}{f}$,所以v=11.25cm.
故答案为:(1)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2)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随焦距的增大而增大;
(3)$\frac{1}{u}+\frac{1}{v}=\frac{1}{f}$;
(4)11.25.

点评 本题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主要考查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的能力,并体出了与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难度较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能源危机”日益突出,充分利用和开发新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成为目前的重要措施之一.

(1)小明家的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积是2.1m2.若我市向阳的地方每平方米的面积1h得到的太阳辐射能平均为3×106J,每天接收太阳能的时间以8h计算,热水器能把接收到的太阳能的50%转化成水的内能,则正常情况下,该热水器一天能把150kg、初温为20℃的水加热到多少℃?
(2)图甲是人们研制的太阳能电动三轮车,车子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储存在太阳能电池中,电池再给三轮车的电动机供电.
①小明同学设计的调节电动机转速的简化电路图如图乙所示,若太阳能电池的电压保持不变,调速电阻的最大阻值为50Ω.闭合开关S,当调速电阻的滑片滑到最左端时车速最大,此时电流表示数为5A,电动机电功率最大为1kW;当调速电阻的滑片滑到最右端时车速最小,此时电流表示数为1A,求这时电动机的电功率是多少?
②制造太阳能电动三轮车车架有各种不同的新材料,部分材料的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
     材料
技术指标
锰钢铝合金钛合金碳纤维
性能(强度)较弱较强
密度(kg•m-37.9×1033.0×1034.5×1031.6×103
若让你设计 制造强度高并且轻便的三轮车,你选择表中的哪种材料?若车架的体积约为5×10-3m3,车架的质量是多大?
(3)你认为利用太阳能有哪些好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他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使水凸透镜的焦距变小,如果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
A.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B.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
C.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D.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某兴趣小组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

(1)如图1所示,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明亮的光斑,由此测得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2)如图2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沿同一直线放在水平桌面上,点燃蜡烛后,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到如图2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一定是放大(填“放大”或“缩小”)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来工作的.
(4)如果一物体到透镜的距离大于20cm,此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要满足10cm<v<20cm才能成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填“虚”或“实”)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如图所示,小霖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f=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将点燃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20cm刻线处时,将光屏向左(选填“左”或“右”)移动到光具座上65cm(选填“70”“65”或“80”)刻线处就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实像(选填“实”或“虚”);由此他推测,若将点燃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时,将光屏移动到光具座上80cm刻线处就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像,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自己的推测是正确的!小霖的这个推测的根据是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小明在实验室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
(1)他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如果你是他的合作者,请帮他指出该装置中的两处错误:
①凸透镜和蜡烛的位置放反了;②烛心、光心、光屏不在同一高度
(2)若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按正确的方法组装好器材后,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的位置,如图乙然后把蜡烛置于光具座的34cm刻度的位置后,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向右适当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生活中的透镜投影机(选填:照相机、探投影机或放大镜)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小明为了探究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实验.
(1)让质量相同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分别从A处和B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纸盒相碰,纸盒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甲所示.
(2)让不同质量的两个小球沿同一光滑斜面分别从B处开始向下运动,然后与放在水平面上的纸盒相碰,纸盒在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后静止,如图乙所示.
在上述甲、乙两组实验中:
(1)要探究动能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应选用甲图,选择的理由是:小车的质量相同,下滑高度不同.
(2)乙图中让不同质量的两个小球从同一高度滚下的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水平面)时速度相同.
(3)甲、乙两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体的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图甲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某教师的改进实验: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下降15厘米、30厘米、45厘米处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如下表:
153045
第1次实验1.001.922.82
第2次试验0.991.942.80
第3次试验0.961.902.78
(1)分析表中数据(不考虑实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不是(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实验时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1:v=$\frac{s}{t}$=$\frac{0.45米}{2.82秒}$=…
方法2:v=$\frac{s}{t}$=[$\frac{0.15米}{1.00秒}$+$\frac{(0.30-0.15)米}{(1.92-1.00)秒}$+$\frac{(0.45-0.15)米}{(2.82-1.92)秒}$]÷3=…
以上两次计算方法正确的是方法1.(填“方法1”/“方法2”/都正确)
(3)在甲实验中,要使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变大,可采取的方法有增大纸板角度(写出一点即可);
(4)与甲实验相比,乙实验具有能保证物体做直线运动、便于观察实验过程等优点,但还有继续改进之处,你的改进建议是增加玻璃管的长度(写出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