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5.下列数据中,符合事实的是(  )
A.家用台灯正常工作时灯丝中的电流约为2A
B.夏天室内的最高气温可达60℃
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8×108m/s
D.正常人心跳频率约1.2Hz

分析 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 解:
A、家用台灯正常工作时的功率在40W左右,灯丝中的电流约为I=$\frac{P}{U}$=$\frac{40W}{220V}$≈0.2A,故A不符合实际;
B、夏天室内的最高气温一般在30℃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故C不符合实际;
D、人的脉搏在每分钟70次左右,1s跳动1.2次左右,频率约1.2Hz,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 物理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见量的值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学好物理,同时也能让物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如图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当滑片P向左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灯泡L变亮B.电压表示数变大
C.电流表A1示数变大D.电流表A2示数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从欧姆定律可以推导出公式R=$\frac{U}{I}$.对导体电阻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时,导体的电阻增大
B.当导体两端的电流增大时,导体的电阻减小
C.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电阻也为零
D.电阻有导体本生的性质决定,与电压、电流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有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有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但没有标签,小豪利用气味这种物质的特殊性,采用闻得方法判断出无气味的是水,小珂想用实验的方法,通过比较液体压强的大小,利用物质的另一个特性-密度来区分水和酒精.

(1)实验前,小珂首先检查实验器材,在如图(a)所示的检查时,发现无论用手轻压还是重压U形管压强计金属盒的橡皮膜,U形管两管边水面的高度差几乎不变化,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装置密封性不好或漏气.
(2)压强计调节正常后,小珂将金属盒先后浸入到两种液体中,进行了如图(b)和(c)所示的实验,他发现图(c)中U形管两管水面的高度差较大,于是认为图(c)烧杯中盛的是水,而“爱挑理”的小玉认为小珂的实验结果是不可靠的,小玉做出这样判断的理由是没有控制深度相同.
(3)小珂在实验时,把金属盒放入液体中一定深度,根据U形管两管水面的高度差,比较液体压强的大小,下列探究实验中的探究方法与此相同的是D.
A.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时,控制压力大小保持不变
B.探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比较木块撞击后运动的距离
C.观察和探究各种光现象时,用光线形象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D.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时,根据汞柱产生的压强判断大气压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力的作用效果仅仅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错.(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某实验小组在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时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次数
物理量
123
钩码重G/N446
钩码上升高度h/m0.10.10.1
绳端拉力F/N1.81.42.4
绳端移动距离s/m0.30.50.3
机械效率η74%57%
(1)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2是用b图做的实验;
(2)第3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3.3%;
(3)根据1、2次实验可知要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以减小动滑轮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下面是“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请回答有关的问题:

(1)如图(甲)所示的杠杆,实验前应将杠杆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往右端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如图(乙)所示是小华在探究时的情况,为使杠杆平衡,她可以采取的做法是:左端的钩码向左移(写出一条即可)
(3)如图(丙)所示是小芳在探究杠杆平衡时的情况,小芳的这种操作不便于测量力臂;按照她的方法,当杠杆平衡时,杠杆平衡条件将仍然成立(选填“仍然”、“不”或“可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小明和同学在玩跷跷板游戏时,发现为使跷跷板匀速转动,体重较轻一方通常会远离跷跷板的中心,大家在充分观察和讨论之后,决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小梅组提出的猜想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小亮组提出的猜想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小明组提出的猜想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小刚提醒小梅组的同学,他们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力和力臂是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互加减.
(2)实验前没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旋一些(选填“左”或“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小亮想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时提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按图乙进行实验,一种按图丙进行实验,你认为哪个实验方案更好,请你说明理由:乙;力与杠杆垂直,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
(4)小明用丁图中的装置完成了三次实验,根据表一中的数据得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的结论验证了自己组的猜想,但与其他组交流讨论以后发现这一结论并不可靠.除了参考表二小组梅组的数据进行再次实验.请你对小明组的实验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
表一
实验序号动力F1(N)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L1(cm)阻力F2(N )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L2(cm)
12112
24224
32222
表二
实验序号动力(N)动力臂L1(cm)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2112
24224
3222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如图所示,这样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点燃的蜡烛由图示位置移至光具座的24cm刻度处时,需将光屏向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缩小 的实像;照相机(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3)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档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D;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
(4)实验过程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填上或下)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将蜡烛向上调节(或将凸透镜向下调节或将光屏向上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