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关于声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1500 m/s B. 噪声扰民主要是因为其音调太高
C. 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又可以传递能量 D. 超声波在空气中比次声波传播速度大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______点,此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________ .
(3)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如图丙所示),小明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①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小华应将光屏向_________ (靠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②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_____.
A.乙 甲 B.丙 甲 C.乙 丁 D.丙 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浴霸”是家庭淋浴间的常用装置,下列关于“浴霸”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装有红外线灯泡,主要用于照明和杀菌消毒
B. 装有红外线灯泡,主要用于取暖和照明
C. 装有紫外红灯泡,主要用于照明和杀菌消毒
D. 装有紫外线灯泡,主要用于取暖和照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测火车速度
提出问题 国庆节期间,小芳和同学们乘火车从襄樊回重庆,当火车行至襄渝铁路大巴山冷水隧道前一段平直轨道时,小芳对其他同学说:“我们能否用手边的器材估测火车的速度?”
进行实验 许多同学参加了测量,他们各自的做法如下:
(1)小芳听到列车上广播:“前方s=3 km便是大巴山冷水隧道。”恰好此时火车鸣笛,小芳测得经t秒后听到从大巴山反射来的回声后说:“我已能算出火车的速度。”
(2)坐在窗旁的小军不动声色,看着窗外每隔s=100 m的电线杆,并数着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数出每通过两根电线杆时自己脉搏跳动了N次,小军突然宣布:“我已测出火车的速度。”设小军自己平时每分钟脉搏跳动n次。
(3)小强跑到列车驾驶室,回来后笑着说:“我已知道了火车的速度。”
(4)小慧看着自己的手表,问了一下乘务员每根铁轨长L,数出t秒内铁轨响了N次,小慧说自己的方法可以测火车的速度。
实验方法交流
小芳测量速度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小军的测量速度的表达式:___________ ;
小强测量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慧的测量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1)如图所示,小芳利用课堂上的仪器做实验
①把探头放入水中,通过观察U型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来判断探头处水的压强的大小,高度差越大,水的压强(选填“越大”或“越小”);
②一开始实验时,小芳发现按与不按探头的橡皮膜,U型管两端液面均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原因可能是 .
③比较甲图、乙图和丙图,可以得到: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2)小王同学用两只相同的封闭小木桶做实验.他在小木桶内分别装满水和盐水,在小木桶上各插上一根很细的玻璃管.当他从上方利用漏斗向玻璃管中灌水或盐水时,实验的现象如图(a)、(b)、(c)所示.请根据实验现象及相关条件,归纳得出初步结论.(ρ水<ρ盐水)
①比较(a)、(b)两图可知: .
②比较(b)、(c)两图可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其中的钟声是从寒山寺发出,通过_____传到客船的;若停泊在河面上的客船以流水为参照物,则客船是________的(填“运动”或“静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
A. 用电热吹风机吹干头发
B. 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C. 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 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灌溉庄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测定木块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两个实验小组分别设计了甲、乙两种实验方案,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
(1)甲方案中水平拉动木块时(一定/不一定)要匀速.
(2)乙方案中水平拉动木板时(一定/不一定)要匀速.
(3)下表是研究滑动摩擦力得到的数据,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次数 | 接触面 | 压力 |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
1 | 木板面 | 4N | 0.5N |
2 | 木板面 | 6N | 0.75N |
3 | 毛巾面 | 4N | 1.5N |
①比较第1、2次实验得出结论: .
②比较第1、3次实验得出结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