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5.下列做法中,不属于有悖文明的是(  )
A.用放大镜会聚阳光烧灼蚂蚁B.高速公路上按规定速度行驶
C.做完实验不整理仪器就离开实验室D.买菜的小贩将秤砣挖成空心

分析 结合生活实际,联系相关知识可依次对选项中的描述做出判断.

解答 解:A、用放大镜会聚阳光烧灼蚂蚁,不爱护小动物,属不文明不行为,不合题意;
B、高速公路上按规定速度行驶,做法正确,符合题意;
C、做完实验不整理仪器就离开实验室,不符合实验操作要求,属不文明不行为,不合题意;
D、商贩在电子秤上做手脚,欺骗顾客,属不文明不行为,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本题的涉及的知识非常简单,关键还是考查我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要培养我们的文明行为习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一架天平的称量范围是200g,有四位同学用这架天平测质量约为150g的物块,测量的结果为145g,他们加减砝码的步骤不同,其中正确的是(数值表示加砝码的质量,“↓”表示放入砝码,“↑”表示拿掉砝码,砝码盒中有100g一个,50g一个,20g二个,10g一个,5g一个)(  )
A.100g↓、20g↓、20g↓、5g↓
B.50g↓、100g↓、50g↑、20g↓、20g↓、5g↓
C.100g↓、50g↓↑、20g↓、20g↓、5g↓
D.100g↓、50g↓↑、20g↓、20g↓  10g↓↑、5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实验室中有两个等重的正方体金属,一个是由铝(ρ=2.7g/cm3)制成的,由铜金合金(ρ合金=12.5g/cm3)制成的,那么它们的边长比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小明为一小组同学拍照,使用镜头焦距不能变化的相机.在拍摄时,发现有个别同学没有进入镜头,为了使全组同学都进入镜头,他应采取的方法是(  )
A.小组人不动,照相机离小组远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B.小组人不动,照相机离小组近一些,镜头往里缩一些
C.小组人不动,照相机离小组近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D.小组人不动,照相机离小组远一些,镜头往前伸一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若实验中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上边缘如图甲所示,要使烛焰的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下(上/下)调整;
(2)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左(左/右)移;
(3)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光屏向右(左/右)移,通过这种方法模拟近视眼形成原因,实际上是利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将移动后后所在的位置作为视网膜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小明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使用的器材如图所示(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刻度尺上标记着点,相邻两点间距为10cm).请根据题意完成下列要求.

(1)小明点燃蜡烛后,首先要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
(2)他把凸透镜放在D点,当图中光屏上承接到烛焰的倒立、放大、清晰的像时,蜡烛应放在图中的B和C两点之间;
(3)他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在(2)实验基础上,想要在光屏上得到蜡烛缩小、清晰的像,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将蜡烛移到B点左侧,并调整光屏位置;
(4)他继续进行实验,某次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总找不到像,其原因可能是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物距小于焦距(写出两种可能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1)如图1所示,已知射向凹透镜的两条入射光线,请画出对应的折射光线.
(2)一束光沿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请在图2中画出它的反射光线以及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3)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图3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M′中的像A′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玉兔号”月球探测器在向月面降落的过程中,不能采用打开降落伞的方法来减小下落的速度,原因是月球上没有空气,不能通过空气阻力使其速度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甲、乙、丙三组同学分别以槽中液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他们在两端开口、粗细均匀的玻璃管的下端贴一个比管口稍大的塑料薄片,并将玻璃管竖直插入液体槽中,然后顺着管壁从上端开口处向管内缓缓注水,如图所示,直至观察到薄片脱离管口下落.记录玻璃管的管口面积S、槽中液体密度ρ和玻璃管插入液体的深度h,测出注入管中水的质量m,运用公式ρ=$\frac{F}{S}$=$\frac{mg}{S}$.计算出管内水产生的压强p.改变深度h,重复实验.甲组同学还选用了粗细不同的玻璃管进行实验.所有数据均记录在如表.(薄片的重力、玻璃管的厚度忽略不计)
小组槽中液
体密度ρ(g/cm3
序号深度
h(米)
管口面积
S(×10-42
质量m
(×10-3千克)
管内水产生的压强
p(帕)
0.810.05520392
20.1540784
30.25801568
40.2101601568
1.050.05525490
60.1550980
70.251001960
1.280.05530588
90.15601176
100.251202352
(1)在此实验中,经分析得出,当薄片恰好脱离管口时,薄片处管外液体的压强等于管内水产生的压强(选填“等于”或“小于”).
(2)各组同学分析了本组的实验数据和相关条件,其中乙组同学由实验序号5、6、7初步得出: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甲组同学由实验序号3、4初步判断:玻璃管的粗细与本实验研究结论的获得无影响(选填“有影响”或“无影响”).
(3)三组同学互动交流,分析实验序号1、5、8的数据,发现液体内部的压强(p1、p5、p8)与密度(ρ、ρ、ρ)满足关系$\frac{{P}_{1}}{{ρ}_{甲}}$=$\frac{{P}_{5}}{{ρ}_{乙}}$=$\frac{{P}_{8}}{{ρ}_{丙}}$,可以归纳得出的初步结论:相同深度,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成正比.
(4)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数据,经运算归纳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深度的乘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