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科学社团课上,张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黄色的乒乓球和一个玻璃球全部埋入装有米的大烧杯中,摇晃烧杯一段时间,乒乓球从米中“跑”了出来.看到这个现象,同学们十分惊讶:为什么乒乓球能“跑”出来,而玻璃球不能“跑”出来?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提出下列猜想:猜想1,因为乒乓球体积比玻璃球大;
猜想2:因为乒乓球质量比玻璃球小,请你也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猜想:因为乒乓球密度比玻璃球小.
为了验证猜想,两天后,同学们用准备的一些器材进行探究:
①三个塑料空瓶A、B、C,在A、B、C瓶中装入质量不等的沙子,盖好瓶盖,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和体积.
②把三个瓶子分别埋入盛有米的容器中,摇晃容器,观察现象.
③实验数据及实验现象记录如表:(米的密度约为1.37g/cm3
 瓶子编号 体积/cm3质量/g  现象
 A 22 14.4“跑”出米面
 B28 48.6 未“跑”出米面
 C144  60.2“跑”出米面 
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及现象后回答:
(1)针对猜想1与猜想2,你认为错误的猜想是猜想1和猜想2.
(2)有一个球,它的质量为30g、体积是50cm3.如果把这个球埋入装有米的塑料瓶中,摇晃容器塑料瓶,你认为该球能从米中“跑”出来吗,请说明理由.能,因为球的密度小于米的密度.

分析 (1)根据物体浮沉条件,我们发现,密度较小的物体一般位于密度较大物体的上方,根据密度大小,来判断乒乓球和玻璃球的运动即可.
(2)先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密度,确定乒乓球能“跑”出来的原因,再计算出球的密度,判断能否从米中“跑”出来.

解答 解:可以进行的猜想是因为乒乓球密度比玻璃球小;
(1)根据密度计算公式ρ=$\frac{m}{V}$,可以分别计算出不同瓶子里沙子的密度分别为0.65g/cm3、1.74g/cm3、0.42g/cm3,和米的密度做比较后,发现只有A、C瓶中的密度比米小,所以会“跑”出米面;而B瓶中的密度比米大,所以不会“跑”出米面;要验证猜想1必须控制乒乓球和玻璃球的质量相同,要验证猜想2必须控制乒乓球和玻璃球的体积相同,表格中的数据没有控制质量或者体积相同,故猜想1与猜想2都是错误的;
(2)球的质量为30g、体积是50cm3,则球的密度为ρ=$\frac{m}{V}$=$\frac{30g}{50c{m}^{3}}$=0.6g/cm3<0.65g/cm3,球的密度小于米的密度,故该球能从米中“跑”出来.
故答案为:因为乒乓球密度比玻璃球小;(1)猜想1和猜想2;(2)能,因为球的密度小于米的密度.

点评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要学会从题目所给条件中找到有用的数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4.下面是初二(5)班学生在课外做“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时记录的一些内容:
A.器材:一个能发声的电子铃,一个鞋盒,待比较的材料(衣服、报纸、塑料袋、泡沫塑料及其它材料)、一把长卷尺.
B.步骤:小明先将衣服包好电子铃,放入盒内,让其发声.再安排一位同学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铃声时为止,用卷尺测出同学到盒子的距离.
C.换用其它材料完成上述步骤.
提问:(1)小明是通过比较声源到听者的距离的方法来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叫转换法.
(2)小芳认为:比较的时候,远离的方向要相同,因为风向不同会影响声音的传播(这种科学探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请你想想,还要保持哪些因素相同呢?声源相同、观测者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实验桌上有三个完全相同的烧瓶,烧瓶内装有质量相等的煤油、型号相同的温度计和三个阻值不相等的电阻丝,如图所示.另外,还有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开关一个、已调好的电流表一块、导线若干.请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保持通过电阻的电流不变,在相同时间内电阻的阻值越大,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越多”.
(1)实验设计中可用煤油升高的温度△t的大小表示电流通过电阻丝产生热量的多少.
(2)请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阅读《探究水果电池电压》回答后面的问题
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
小明用铜片和锌片作为电源正负极插入较小的柠檬中制成了一个水果电池,如图所示.小华用铜片和铝片插入较大的柠檬中制成了一个水果电池.他们分别连通相同的音乐芯片,小华比小明的芯片声音要响一些.由此他们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水果电池电压可能与水果的大小有关.
猜想二:水果电池电压可能与电极的材料有关.
(1)为了验证猜想一,小明用同一个柠檬制成水果电池,沿着电极插入的方向不断慢慢地切去外侧的部分柠檬,分别测出电压,如表一所示:
表一
柠檬大小一个大半个半个小半个
电压U/V0.800.800.800.80
分析表中数据,说明猜想一是错误(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为了验证猜想二,小华用铜片作为电池的正极,分别用外形相同的锌、铝、铁等金属片作为电池的负极,将金属片电极插入柠檬,保持两极的距离和深度相同,分别测出电压,如表二所示:
表二
电极材料铜和锌铜和铝铜和铁
电压U/V0.8800.600.46
分析表中数据,得到的结论是水果电池电压与电极的材料有关.
(3)请你结合前面材料提出一个有价值、可探究的问题:水果电池的电压与两极的距离(或深度)是否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有一阻值恒定的电阻元件,额定功率P=8W,额定电压在15V-20V之间.若要正确使用该元件,应先知道其额定电压.实验室里有如下器材:一个蓄电池(电压约为6V)、一个电流表(量程:0-0.6A和0-3A)、一个最大阻值已知为R0的滑动变阻器,一个单刀开关、导线若干.请你用上述器材测出该元件的额定电压.
(1)设计实验:
a.为提高测量的精确度,电流表应选量程0-0.6A.
b.根据实验器材请把你设计的电路图画在方框中.
(2)进行实验:请按照你设计的电路图补全以下实验步骤,并写出测量的物理量及其对应的符号.
a.连接电路;
b.断开S,滑动变阻器移到最大值,记下电流表示数I1
c.闭合S,滑动变阻器移到最大值,记下电流表示数I2
d.断开开关,整理器材.
(3)用测量的物理量和已知物理的符号表示出额定电压:U=$\sqrt{\frac{{P}_{额}{I}_{1}{R}_{0}}{{I}_{2}-{I}_{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某同学观察到汽车紧急刹车后,由于汽车具有惯性,并不能马上停下来,而是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从而常常造成车祸现象.他很想知道影响汽车紧急刹车后滑行距离大小的因素(因为紧急刹车后,滑行距离的大小是造成车祸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猜想:
A、紧急刹车前的速度     B、汽车的总质量
C、汽车刹车系统的性能    D、紧急刹车时的路况
根据自己的猜想,该同学设计了以自行车代替汽车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车的总质量
m/kg
刹车前速度
v/m•s-1
路    况滑行距离
s/m
    1    100    4  水泥路    0.4
    2    100    4  操场土路    0.6
    3    100    8  操场土路    1.2
    4    150    4  操场土路    0.8
    5    150    4  水泥路    0.5
    6    150    8   水泥路    1.5
(1)为了验证猜想A是否正确,必须选择表格中实验次数中的2和3,(或5和6).
(2)为了验证猜想B是否正确,必须选择表格中实验次数中的1和5,(或2和4).
(3)从表中你能得到的结论是:刹车后滑行的距离与刹车前的速度、车的质量和路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一天晚饭后,孙青同学在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是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并进行如下的探究.
(1)提出的问题:布的吸水能力跟布料的种类有关吗.
(2)猜想与假设: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种类有关.
(3)所需的器材: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纤维各一块,足量的水.
(4)主要步骤:将三个烧杯中倒入等量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
(5)孙青将现象记入表中,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吸水能力最强的是棉布料.
布料种类涤纶
杯中所剩水量最多较少最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来到大南门的古城墙上,细心的小科发现,古人在建造城墙是砖块都是平放的,很少竖放.老师解释:竖放的砖容易翻到,而平放的砖不容易翻到,平放的砖比竖放的砖更加稳定.我们把物体的稳定程度叫做稳度.
小科想:那么,物体的稳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他看到不倒翁的构造、天平等仪器有较大的底座等现象,提出了这样的猜想:稳度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物体的重心,二是物体的底面积.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实验一:他找到了几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给它们安装上不同面积的底座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底座的面积(cm2200400800
稳度  差一般
实验二:他找到了一些形状完全相同但重心高度不同的几个物体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重心离地面的高度(cm)102040
稳度一般
通过这两个实验,他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并得出了结论.在实验中,他还发现,所谓底面积,不一定是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而是物体的“底”在地面中所围成的面积.如:照相机的三脚支架与地面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1)通过实验一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物体的底面积越大时,稳定的程度越好.
(2)这一结论在日常生活中有何应用?请举一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1)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放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倒立、放大(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投影仪(填光学仪器名称)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2)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若将蜡烛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靠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变小(选填“变大”或“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