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同一物块分别静止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中,如图所示。则物块在甲、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是(    )

A.F甲<F乙,ρ甲=ρ乙       B.F甲<F乙,ρ甲>ρ乙

C.F甲>F乙,ρ甲>ρ乙    D.F甲=F乙,ρ甲<ρ乙


 D

同一物体在不同物体中漂浮,所受的重力等于浮力,所以F甲=F乙;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V排甲大于V排乙,所以ρ液甲小于ρ液乙。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江南特种玻璃厂生产的电控调光玻璃,具有根据光照强度自动调节玻璃透明度的功能。光照增强,施加于玻璃两端的电压降低,玻璃透明度下降;光照减弱,施加于玻璃两端的电压升高,玻璃透明度上升。已知光敏电阻Rx的阻值随光照的增强而变小,R0是定值电阻,则下列电路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一个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放在水下10m深处,它受到水的压强为 Pa,受到水的浮力为 N,浮力的方向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不计重力的杠杆OB可绕O点转动,重为6 N的重物P悬挂在杠杆的中点A处,拉力F1杠杆成30º角,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请在图中画出拉力 F1 的力臂,并可求出拉力的大小F1=         N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多选)如图甲所示,建筑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85 N的水泥桶,动滑轮重为15 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工人在将水泥桶匀速向上拉的过程中,水泥桶上升的高度h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由此可知(  )

A.水泥桶匀速上升的速度为3 m/s

B.0~10s内建筑工人对绳的拉力做的功为900 J

C.0~8s内建筑工人对水泥桶做的功为684 J

D.建筑工人对绳的拉力的功率为30 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把一个木球放入盛满酒精的溢水杯中,溢出50g酒精;若将此木球从酒精中取出,擦干后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则溢出水的质量是(   )(ρ木=0.6×103kg/m3,ρ酒精=0.8×103kg/m3)。

A.等于50g     B.小于50g    C.大于50g     D.无法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浮力的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就一定越大 

B.只要物体的体积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就一定越大

C.阿基米德原理只适合于液体,不适合于气体

D.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及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北河公园为美丽的宝应又增添了一处靓丽的风景。人们在公园游玩时所看到的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水中的“白云”   B.阳光下游客的影子

C.水中游动的鱼     D.垂柳在水中的倒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小聪和小明利用双休日时间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制作了不同特点的密度秤。

小聪的密度刻度在秤上,如图乙所示,制作时,先确定密度秤的零点,即在玻璃容器中无液体时,利用杠杆平衡条件确定秤砣悬挂处为零点,然后确定其他的刻度线,测量液体的密度时,只要将被测液体倒满玻璃容器,然后移动秤砣,使密度秤平衡,此时秤砣悬挂处的刻度线就是被测液体的密度值。

小明的密度刻度线在玻璃容器壁上,如图丙所示,制作时,先确定水的刻度线,即在玻璃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移动秤砣,使密度秤平衡,固定好秤砣的位置(以后不能移动秤砣),在玻璃容器壁的水面处刻上水的密度值1.0,然后确定其他的刻度线.测量时,只要玻璃容器内倒上适量的被测液体,使密度秤平衡,此时玻璃容器壁的液面处的刻度线就是被测液体的密度值。

⑴请你对小聪和小明制作的密度秤图乙和图丙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从密度秤的原理上看,不同在于图乙着眼于控制被测液体的 体积不变,而图丙着眼于控制被测液体的 质量不变;从密度秤的零点看,不同处在于图乙 有零刻度线,而图丙 无零刻度线(选填“有”或“无”);从刻度线的分布是否均匀看,不同处在于图乙的刻度线 均匀分布,而图丙的刻度线 不均匀分布(选填“均匀”或“不均匀”)。

⑵若图乙中水的刻度线(1.0)与零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4cm,则在图中酒精的刻度线(0.8)与水的刻度线(1.0)之间的距离为 0.8cm。

⑶若图丙中水的刻度线(1.0)与玻璃容器底之间的距离为4cm,则在图中酒精的刻度线(0.8)与水的刻度线(1.0)之间的距离为 1cm。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