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2.小明和小红一起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
(1)当杆杠静止在图甲所示的位置时,杆杠处于平衡(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如图甲中,应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
(2)小红在杠杆的两端加挂钩码,并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乙所示,
并测出力臂.多次实验并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次数F1/Nl1/cmF2/Nl2/cm
l11025
2210120
3215310
得出了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但是小明按现有的方案操作却得出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怎样帮小明解决疑惑,接下来你可以通过B实验步骤,测量相关数据.
A.改变力的大小
B.改用弹簧测力计改变力的方向
C.改变力的作用点
D.改变平衡螺母的位置从而让杠杆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3)小红将图乙中杠杆两侧的钩码各取下一个,杠杆将左侧会下降.(选填“仍能平衡”“右侧
下降”或“左侧下降”)
(4)小红还想探究当动力和阻力在杠杆同侧时杠杆的平衡情况,于是她将杠杆左侧的所有钩码拿掉,结果杠杆转至竖直位置,如图丙所示.小红在A点施加一个始终水平向右的拉力F,却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杠杆拉至水平位置平衡.你认为原因是水平位置的动力臂为零.
(5)接着,小明提出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 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明利用如图丁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在杠杆D点处挂上2个钩码,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处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3.3 N.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动力F1′,钩码重力为阻力F2′,多次调整力和力臂的大小进行测量,发现:F1′L1′总是    大于F2′L2′,其原因主要是受杠杆自重的影响.

(6)小明将图丁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作用点从C点移到E点,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戊所示,请推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是1.1 N.

分析 (1)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都为杠杆的平衡状态;在实验中也必须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实验前,应首先进行杠杆平衡调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左、右两端的螺母(或一端的螺母)向杠杆上翘的一端调节.
(2)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阻力臂.
(3)用杠杆平衡条件可对两侧的力的力臂的乘积进行分析,最后做出判断.
(4)分析拉力作用下其力臂变化情况,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找到原因.
(5)认清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根据指针的位置读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杆上,便于测量力臂大小;杠杆的重心过支点,消除杠杆重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6)首先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求得2个钩码的重力,再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求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解答 解:(1)图甲中实验前没挂钩码时,杠杆处于静止的平衡状态;发现杠杆右端上翘,调节时重心应向右移动,应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一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在实验中也必须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
(2)“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是在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且动力和阻力的方向都是竖直向下的条件下得出的,也就是实验过程中没有改变动力或阻力的方向.故选项A、C、D错误,选项B正确.
(3)设一个钩码的重力G,一格的长度为L,则当杠杆两侧的钩码各取下一个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
左边=2G×2L=4GL>右边=G×3L=3GL;
故杠杆不再水平平衡,左侧会下降;
(4)在杠杆右侧挂上钩码,在右端用测力计水平拉动,当杠杆拉到水平位置时拉力的力臂通过支点,即力臂为0,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始终不能平衡;
(5)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值为0.1N,指针在3N以下三格处,示数为3.3N;
用如图丁所示装置进行探究,杠杆的重心没有通过支点,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有影响;
(6)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得:3.3N×4L=G×6L,
解得:G=2.2N,
将图中弹簧测力计拉力的作用点从C点移到E点,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则F×12L=G×6L,即F×12L=2.2N×6L,
解得F=1.1N.
故答案为:
(1)平衡;右;便于测量力臂; 
(2)B;
(3)左侧会下降;
(4)水平位置的动力臂为零;
(5)3.3;杠杆自重;
(6)1.1.

点评 本题考查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从原理到实际操作、实验方法、数据分析等,考查较为全面,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实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甲乙两个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3:1,质量之比为2:1,吸热之比为2:3,甲乙升高的温度之比为(  )
A.1:6B.4:1C.9:4D.1: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如图所示,在“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小雨同学用电压表测出A点、B点、C点的电流分别为IA=0.2A,IB=0.2A,IC=0.4A,在表格中记录数据后,下一步应该做的是(  )
A.整理器材,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B.对换L1和L2的位置,再测出一组电流值
C.改变电源电压,再测出几组电流值
D.换用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再测出几组电流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较薄(较厚/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前/后)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像与物等大.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后(前/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
(4)改变A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表中.
序号123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3.005.008.00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3.005.008.0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
(5)若想使实验中的像更清晰一些,你可以照亮棋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7.在化学实验中,某同学引燃的火柴点燃酒精灯,一根火柴的质量约0.065g,火柴的热值平均为1.2×107J/kg.
求:(1)一根火柴完全燃烧所释放出的热量为多少?
(2)一根火柴完全燃烧能使1m3空气温度升高多少摄氏度?[已知空气的密度为1.3kg/m3;比热容为1×103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李明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的数据通过整理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在导体乙的两端加上1V的电压时,通过乙导体的电流为0.1A
B.将甲、乙两导体并联接到电压为2V的电源上时,干路的电流为0.6A
C.导体甲的电阻小于导体乙的电阻
D.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纸锅能将水烧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低
B.夏天在地上洒水能降温,是利用了水的蒸发吸热
C.将冰水混合物放在0℃的房间里冰会熔化,是因为冰的熔点为0℃
D.冬天在菜窑里放几桶水能防止菜被冻坏,是利用了冰的熔化吸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1.根据齐鲁晚报消息,2015年7月16日上午7点38分,已经停产一年半的日照岚山某化工厂的900m3液态烃球罐爆炸起火,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液态烃的热值为3.5×107J/kg,C=4.2×103J/(kg•℃),液态烃的密度0.8×103kg/m3).求:
(1)900m3的液态烃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多少J?
(2)若这些热量全部用来加热水,可以使多少kg的水温度升高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2.一般情况下,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体是安全的;将3节新干电池串联成电池组,这个电池组能提供的电压是4.5V.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