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同为2kg的物质甲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据此判断甲物质10min吸收的热量为( )
A.5.04×105J B.4.2×105J
C.2.52×105J D.条件不足,不能计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知物质甲和水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是物质甲吸收热量的2倍.根据吸热公式Q=c吸m△t判断两物质的比热容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物质甲的比热容.
由图象确定甲10min升高的温度,然后根据Q吸=cm△t求出甲物质吸收的热量.
解:
由图象可知: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相同的物质甲和水加热,水温度升高60℃需要20min,物质甲温度升高60℃需要10min.
所以质量相同的物质甲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吸收的热量关系为:Q水吸=2Q甲吸.
由热量计算公式Q=cm△t得:c=,
所以c水=2c甲.
又因为c水=4.2×103J/(kg℃),
所以c甲=2.1×103J/(kg℃),
甲物质10min升高了60℃,
Q甲吸=c甲m甲△t甲=2.1×103J/(kg℃)×2kg×60℃=2.52×105J.
故选C.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电阻R1的阻值为10Ω,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10Ω 2A”字样,闭合电键S后,电流表A1的示数为0.6A。
(1)求电源电压U。
(2)若将另一只电流表A2串联接入该电路a、b或c中的某一处,移动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至某一处,使电流表A2的指针停留在图所示的位置。请指出电流表A2所有可能连接的位置,并计算出此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R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现代汽车安装有安全气囊系统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出现时,可能对人身造成的伤害
A.汽车速度太慢 B.汽车转弯
C.汽车突然启动 D.汽车前端发生严重撞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灯L1、L2并联,电压表测灯L1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通过L1的电流,S为总开关,请将如图的实物按要求连接起来,并画出电路图.
(1)如果连接后电压表指针偏转幅度很小,可能的原因是 .
(2)如果连接后电压表指针向左偏转,可能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严寒的冬季,小满到滑雪场滑雪,恰逢有一块空地正在人工造雪。他发现造雪机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将水吸入,并持续从造雪机的前方喷出“白雾”,而在“白雾”下方,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对于造雪机在造雪过程中,水这种物质发生的最主要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凝固 B. 凝华 C. 升华 D. 液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2015年6月1日,“东方之星”游轮受龙卷风的影响而倾覆,这是因为龙卷风的中心空气流速大,压强 .事故地点水深15m,此处江底受到水的压强是 Pa.(g=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 “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的实验电路如图1所示.
(1)为了使探究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L1、L2应该选择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的小灯泡.
(2)小明根据图1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如图2所示,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接下来他应该 .
(3)测出L1两端的电压后,小明断开开关,准备拆下电压表,改装在B、C之间.小聪认为小明的操作太麻烦,只需将与A点相连的导线改接到C点即可.小聪的办法是否正确?答: .
(4)测量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如表选录了四个小组的数据,你认为这些数据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答: .
实验小组 | L1两端电压/V | L2两端电压/V | 串联总电压/V |
1 | 1.4 | 3.1 | 4.5 |
2 | 3.0 | 1.3 | 4.4 |
3 | 1.1 | 1.7 | 2.9 |
4 | 1.8 | 1.2 | 3.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拦河大坝下面修得很宽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
B. 汽车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会向后倾
C. 使用高压锅是为了增大锅内气压使水的沸点降低
D.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日常生活中,“粘”字常用来表述一些物理现象,例如:用干毛巾擦镜子,会有“毛毛”粘在镜子上,这是发生了 现象;在剥粽子时,粽子叶上会粘有米粒,这是因为分子间有 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