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6.生活处处是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下列物态变化,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如果继续加热,水因吸热温度会升高
B.夏天,剥开冰棒纸,冰棒上冒的“白气”是水蒸气
C.冬天,向手心“呵气”,口中呼出的水蒸气因液化放热而使手心变暖
D.衣柜离的樟脑球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放热

分析 (1)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2)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熔化、汽化、升华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吸热;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固、液化、凝华这三种物态变化需要放热.

解答 解:
A、水沸腾的特点是: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故A错误;
B、冰棒上冒的“白气”不是水蒸气,它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无数小水珠,故B错误;
C、冬天向手心“呵气”,我们感到手心暖和是因为水蒸气遇到冷的手液化,液化放热,故C正确;
D、衣柜里的樟脑球变小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D错误.
故选ABD.

点评 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关键搞清楚变化前后的状态.要知道沸腾的特点是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蜡烛放在了一倍焦距以内,成虚像.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 一 个清晰的像;投影仪(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4)成像出现了如图丙所示的问题.你解决的方法是把蜡烛向上 移动.
(5)小明准备换用另一块透镜来做实验,实验前,小明用这块透镜来观察远处的景物时,发现远处物体变得清晰很多,而且将它贴近书面观察数字的大小时,不能起到放大作用,由此可见:小明的眼睛有近 (选填“远”或“近”)视问题,此透镜为凹 透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某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为1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1A,该定值电阻的阻值是10Ω,若它两端增加0V,此时该定值电阻的阻值为10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如图所示,L1、L2是两个相同的小灯泡,A、B、C、D是四个接线柱,若用导线将A、B和C、D分别连接起来,则灯L1、L2是并联的,若用导线只将A、C连接起来,则会发生短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使用望远镜时(  )
A.物镜成实像,目镜成虚像
B.由于没有光屏,物镜、目镜都成虚像
C.物镜成虚像,目镜成虚像
D.由于物距远大于焦距,物镜、目镜都成实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小明同学在用天平测某石块密度的实验中,首先拿出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上后,发现如图1所示情况.

(1)他应采取的措施是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天平调节平衡后,小明按图2所示的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小江立即对小明说:“你操作时至少犯了两个错误.”小江所说的两个错误是:①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了左盘,②用手拿取砝码,未用镊子.
(3)小明改正错误后,称量中天平再次平衡后,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3所示,所称量物体的质量47.4g.
(4)用量筒测出石块的体积如4图所示,石块的密度为4.74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8.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俯卧撑运动,此时可将他视为一个杠杆,若该同学重500N,A点为他身体的重心,某次测试中,测得他在1min内做了30个俯卧撑,且每次将身体撑起时,肩部上升的高度为0.4m.计算
(1)他将身体匀速撑起时,双手对地面的压力.
(2)他将身体撑起一次所做的功
(3)他在测试时做俯卧撑的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木块在大小为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5s内在水平方向前进了1m,拉力做功为10J,拉力功率为2W;若木块重40N,在此过程中重力对木块做功为0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如图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的原理公式是v=$\frac{s}{t}$.
(2)实验除了如图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3)图中AB段的距离sAB=40.0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0.25 m/s.
(4)为了测量小车从A滑到C时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不正确.理由是: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5)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在计时反应稍慢了一点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选“大”或“小”)
(6)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选填“路程”或“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