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9.现有一个凸透镜L1一个凹透镜L2,L1的焦距为20cm,L2的虚焦点距凹透镜中心的距离是8cm,使它们的主轴在一条直线上.若一束平行光通过L1 L2后仍为平行光束,但比原来宽,那么这两透镜的中心相距12cm.请画出光路图.

分析 凸透镜和凹透镜这样组合,只有当两者同侧焦点重合时,平行光穿过去才能保持平等,故两者距离为焦距之差.

解答 解:根据题意,要使两个透镜的焦点重合,且凹透镜应该在凸透镜和它的焦点之间,那么这两透镜的中心相距20cm-8cm=12cm.
凸透镜L1的焦距为f1,凹透镜L2的焦距为f2,光路图如下.

故答案为:12.光路图如上.

点评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画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关于密度的概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种物质它的密度跟其质量成正比,跟其体积成反比
B.把一铁块压成铁片,它们的密度就小了
C.质量相等的两种物质,密度大的体积也大
D.一种固体和一种液体,它们的质量相等,体积相等,则它们的密度也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将一个乒乓球从水面慢慢按入到水底的过程中,乒乓球受到的浮力(  )
A.逐渐变小B.逐渐变大C.保持不变D.先变大后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①太阳 ②电视机的画面 ③萤火虫 ④月亮 ⑤点燃的蜡烛 ⑥耀眼的金属面等物体中,①②③⑤是光源(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某人想探究物体经过凸透镜成的实像的大小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他选择的器材有光具座、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实验步骤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且使蜡烛和光屏位于凸透镜的两侧,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的光心处于同一高度.实验的现象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物距(u)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像距(v)
14cm放大像35cm
20cm等大像20cm
30cm缩小像15cm
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50mL=50cm3=5×10-5m3
0.05t=50kg=5×104g=5×107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在一个无色大塑料瓶的侧壁靠底部的位置钻一个小孔,用胶带粘住小孔,在瓶中装满水,在瓶的另一侧放一只激光电筒,调节光束的方向,让光束正好能射中对侧的小孔(如图所示).揭下胶带,让水流到下面的盆里,你会看到光随弯弯的水流照到盆底,在盆底产生一个光斑.
(1)在这个实验中,激光电筒的光束是沿水流的内(选填“内”或“外”)壁经过多次反射(选填“反射”或“折射”),最后射到盆底;
(2)实验中从瓶中流出的水柱相当于激光通信中的光导纤维.由此说明用来进行激光通信的导管能(选填“能”或“不能”)弯曲;
(3)猜想:在激光通信中,每一根导管能不能同时传导多束激光信号而不致相互干扰?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入射光线跟镜面的夹角为l5°则反射角为(  )
A.15°B.30°C.75°D.6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图甲是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乙是某同学的改进实验:将一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到达15厘米、30厘米、45厘米处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如表:
 距离/厘米
时间/秒
实验次数
 15 30 45
 1 1.00 1.92 2.82
 2 0.99 1.94 2.80
 3 0.96 1.90 2.78
(1)实验中所需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表.
(2)表中数据(不考虑实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不是(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理由是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不等.
(3)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实验时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1:v=$\frac{s}{t}$=$\frac{0.45米}{2.82秒}$=…
方法2:v=$\frac{s}{t}$=[$\frac{0.15米}{1.00秒}$+$\frac{(0.30-0.15)米}{(1.92-1.00)秒}$+$\frac{(0.45-0.15)米}{(2.82-1.92)秒}$]÷3=…
以上两次计算方法正确的是方法1.
(4)在甲实验中,要使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变大,可采取的方法增大纸板角度.(写出一点即可)
(5)与甲实验相比,乙实验具有保证物体做直线运动、便于观察实验过程等优点,为了计时准确,该实验中想使重物下落时间长一些,可采取的方法有增加玻璃管的长度(写出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