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贝家里购买了经济安全、节能环保的太阳能热水器,若该热水器里面装有温度为10℃的水30㎏,经过阳光照射后,水温升高到45℃,在这一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是____J .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图乙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C.图丙所示炎热夏天公路上的海市蜃楼景象,是由光的反射现象造成的
D.图丁所示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的色光排列情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托盘天平的全部砝码及标尺如图,此天平的称量(即称量范围)是 g。若将此天平调节平衡后测一物体的质量,物体应放在 盘。当加入一定量的砝码后,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再加入最小的砝码,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这时应该 ,直至天平平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一冰块先后经历了以下三个过程:①-l0℃的冰到0℃的冰,吸收热量Q1;②0℃的冰变为l0℃的水,吸收热量Q2;③10℃的水到20 ℃的水,吸收热量Q3.已知冰和水的比热容分别为C冰、C水,且C冰<C水,在整个过程中总质量保持不变,则( )
A.Q1>Q2>Q3 | B.Q1<Q2<Q3 |
C.Q1<Q3<Q2 | D.Q1<Q2 =Q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古诗“花气袭人知骤暖”, 从花的芳香气味变浓可以知道周边的气温突然升高。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温度越高, 。汽车的发动机选用水做冷却剂,主要是由于水的 的缘故.烈日下,操场上单杠的温度会升高,这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其内能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每空2分,共8分)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从表中数据可知,水和食用油的质量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加热结束时,食用油的温度比水温度__(选填“高”或“低”).
(2)在此实验中,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此时,水吸收的热量___(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
(3)实验表明,______(选填“水”或“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人类的祖先钻木取火,为人类文明揭开了新的一页.钻木取火的一种方法是将削尖的木棒伸到木板的洞里,用力压住木棒来回拉动钻弓.木棒在木板的洞里转动时,板与棒互相摩擦,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而热集中在洞内,不易散发,提高了木棒尖端的温度,当达到约260℃时木棒便开始燃烧.因木头是热的不良导体,故受热厚度很薄,木棒受热部分的质量只有0.25克.巳知:来回拉一次钻弓需1.0秒,钻弓长为s=0.25米,人拉钻弓的力为16牛顿,木头比热容c=2×103焦/(千克·℃),室温为20℃,问:
(1)人来回拉一次钻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2)人克服摩擦力做功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若其中有25%被木棒尖端吸收,则1秒内可使木棒尖端温度提高多少℃?
(3)请你估算用多长时间才能使木棒燃烧起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电水壶的铭牌信息如图1所示,电水壶在标准大气压下工作.【c水=4.2×103J/(kg·℃)】电水壶装满初温为20℃的水时,在额定电压下
将水烧开用了7 min.
求:①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②电水壶烧水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效率是多少?
(2)农村电网改造前,用电高峰时电压会下降l0%.求:这时电水壶的实际功率P。.(电阻不随温度改变)
(3)为使电水壶的功率在用电高峰时仍能达到2000W,甲、乙两位同学对电水壶的电路进行了改造,在原电阻丝R1两端并联一个电阻丝R2,如图2所示,并分别推导出了R2的表达式.
请你指出哪个表达式是错误的,并分析若用此电阻丝来改造 电水壶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1)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砝码与游码的读数如图甲所示,则物体的质量是_________g,如图乙所示,木块A的长度为________cm;如图丙所示,温度计的读数是_________℃。
(2)图中的如图丁所示,某家庭中的电能表的读数是__________kw·h,若该家庭单独让空调工作,测得1min内电能表转盘转了60转,则此段时间内空调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_ kw·h,空调的功率是_______W。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