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1.如图所示,已知电源电压U和定值电阻R,开关S闭合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片P向右移时:R2↑R↑=R1+R2→I↓=$\frac{U}{R}$→U1↓=IR1,电压表示数变小
B.电压表示数为Ul时,P2=$\frac{{U}_{1}}{{R}_{1}}$(U-U1
C.当电路总功率为P时,R2的功率为:P2=P-P1→P1=R1${{I}_{1}}^{2}$→I1=I→I=$\frac{U}{P}$
D.当滑片P在某个位置时,R1消耗的功率为P1,则时间t内R2消耗的电能W2=U2I2t=(U-U1)I1t=(U-$\sqrt{{P}_{1}{R}_{1}}$)$\sqrt{\frac{{P}_{1}}{{R}_{1}}t}$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两电阻串联,电压表测R1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滑片的移动确定接入电路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确定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解答 解:电压表测量的是电阻R1两端的电压;
A、P向右移时:R2的阻值变大,由R=R1+R2可知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大,根据I=$\frac{U}{R}$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减小,由U1=IR1可知电压表示数变小,故A正确;
B、电压表示数为Ul时,R2两端的电压为:(U-U1),电路中的电流为:I═$\frac{{U}_{1}}{{R}_{1}}$,由P=UI可知,R2的功率为:P2=$\frac{{U}_{1}}{{R}_{1}}$(U-U1),故B正确;
C、当电路总功率为P时,电源电压为U,根据P=UI得:I=$\frac{U}{P}$,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同,故C错误;
D、当滑片P在某个位置时,R1消耗的功率为P1,由P=I2R可知电路中的电流为I1=$\sqrt{\frac{{P}_{1}}{{R}_{1}}}$,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同,该电流也为通过R2的电流;由P=$\frac{{U}^{2}}{R}$可知R1两端的电压为U1=$\sqrt{{P}_{1}{R}_{1}}$;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可知U2=U-U1=U-$\sqrt{{P}_{1}{R}_{1}}$;时间t内R2消耗的电能W2=U2I2t=(U-U1)I1t=(U-$\sqrt{{P}_{1}{R}_{1}}$)$\sqrt{\frac{{P}_{1}}{{R}_{1}}t}$,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 本题是一道闭合电路动态分析题,分析清楚电路结构、明确电压表与电流表测量的对象及公式的变形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某同学用如图的电路,研究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若保持电源电压的大小和电阻箱R1的阻值不变,移动滑动变阻器R2的金属滑片p,可测得不同的电流、电压值,如表一.然后,他又改变电阻箱R1的阻值,测得相应的电流值,如表二.
表一
实验序号U1/VI/A
 ①10.2
 ②1.50.3
 ③20.4
表二
实验序号R1/ΩI/A
 ④30.5
 ⑤60.33
 ⑥90.25
(1)分析表l中的数据可知:电阻一定,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2)分析表2中的数据可知:电流与电阻不能(成/不成)反比,其原因是没有控制电阻一定.
(3)另一个实验小组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片的过程中发现,电流表示数变大时,电压表示数反而减小,经检查所有器材均完好.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电压表并联在了滑动变阻器两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小红用电源(电压恒定)、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等器材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
(1)图甲为小红未画完的电路图,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2)小红按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进行实验,测得额定电压下电流表的示数为0.26A.断开开关时,发现电流表如图所示,电流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电流表在使用前没有调零.假如不重复实验,利用小红已获取的信息,计算出该灯泡的额定功率是0.6W;
(3)小明没用电流表,多用了一只开关S1和一只 l0Ω的定值电阻R,重新连接电路,也完成了实验.请你将他没连接完成的实物图丙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补充完整.
写出实验步骤:①断开S,闭合S1;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②保持滑片位置不变,断开S1,闭合S,读出电压表示数U.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甲、乙两个轻质小球的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其中,甲球与带正电的物体相互排斥,则乙球不可能的是(  )
A.不带电B.带正电C.带负电D.带负电或不带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装置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10.0cm.
(2)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由2、3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凸起程度相同的情况下,焦距大小与材料有关.
(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猜想一下,结论应该是:对同一凸透镜,紫光入射时焦距小些.
次数123
材料玻璃玻璃水晶
凸起程度较小较大较大
焦距/cm10.08.07.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16.请画出图中入射光线经O点后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如图所示,某校初三学生正在进行升旗仪式.根据图中的情景估测该校旗杆的高度约为(  )
A.4 mB.7mC.10 mD.12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汽车防冻液      冬季气温低,为使汽车在冬季低温下仍能继续使用,发动机冷却液使用的不是纯水,而是加入了一些能够降低水凝固点的物质作为防冻剂,保持在低温天气时冷却系统不冻结.因此人们有时把冷却液称作“防冻液”或“不冻液”.现在经常使用乙二醇为主要成分的防冻液.乙二醇是一种无色微粘的液体,沸点是197.4℃,凝固点是-11.5℃,能与水任意比例混合.混合后由于改变了冷却水的蒸气压,
    凝固点显著降低.其在一定范围内随乙二醇的含量增加而下降.当防冻液中乙二醇含量为40%、水的含量为60%时,凝固点为-25℃;当乙二醇的含量为50%、水的含量为50%时,凝固点为-35℃;当乙二醇的含量为68%、水的含量为32%时,凝固点可降低至-68℃.防冻液的沸点通常在零上110℃.
根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防冻液的主要成分是乙二醇,它是一种无色微粘的液体,当它与一定的水混合后,防冻液中乙二醇的含量为68%、水为32%时,防冻液的凝固点为-68℃.
(2)防冻液中乙二醇和水的配置比例,既要考虑当地的气温条件,一般选用防冻液的凝固点应低于当地最低气温10℃~15℃;则可以兼顾经济利益.中国江南地区冬天最低气温在0℃~零下10℃左右,你认为使用乙二醇含量占多少比例的防冻液最好A
A.40%        B.50%        C.60%       D.68%
(3)请根据材料信息分析一下,与单独使用纯水相比,乙二醇防冻液对汽车除了有防冻作用,还有什么作用混合液体不容易沸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在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根据如图所示的情形,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B.
A. 5cm    B.10cmC.15cm   D.20cm
(2)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右(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大些.通过实验观察可知,在图乙中左边的蜡烛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B.(填“ABCD”对应的符号)
(3)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近视眼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右(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4)实验中当物距u等于焦距f时,某同学却发现在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看到了烛焰正立放大的像.对此下列解释合理的是B.
A.因为烛焰有一定的宽度,实际上它的某些部分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
B.因为烛焰有一定的宽度,实际上它的某些部分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小于焦距
C.这是烛焰发出的光经凸透镜表面反射形成的像
(5)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上午第二课下课后,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太阳光没有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到凸透镜上).
(6)下列关于生活实际应用的描述中,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发现无论怎样移动三者位置都找不到烛焰的像,可能是凸透镜选择的焦距太小了
B.实验过程中,蜡烛因燃烧而变短,则烛焰在光屏上的像会下移
C.实验时有个小飞虫停在凸透镜表面,则光屏上所成实像将被遮挡一部分
D.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像大小没有变化但是变暗一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