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2.实验桌上备有如下器材:如图所示的已知底面积为S的金属圆柱体(其侧面带有间距均匀的刻线),已调零的弹簧测力计、三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足量的盐水、水和酒精(已知:ρ盐水>ρ>ρ酒精).请你利用上述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要求:
(1)写出实验步骤.
(2)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分析 (1)有弹簧测力计且已知金属圆柱体的底面积,可根据p=$\frac{F}{S}$分别计算出圆柱体底面在相同深度的不同液体中所受压强的大小,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和记录的物理量设计表格.

解答 解:(1)用弹簧测力计吊着金属圆柱体,浸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圆柱体在重力、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和液体向上的压力作用下静止,可求出不同液体对圆柱体产生向上的压力,结合圆柱体的底面积,可求不同液体对圆柱体下表面产生的向上的压强,比较可得出:“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产生的压强越大”的结论.
实验步骤:
①将金属圆柱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圆柱体的重力G,并将圆柱体底面积S、重力G记录在表格中.
②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部分体积(第四条刻度线以下)竖直浸在烧杯的盐水中且不触碰烧杯,静止时读出弹簧测力计对圆柱体的拉力F,并将F和ρ盐水记录在表格中.
③仿照步骤②,将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保持不变,分别将其竖直浸在烧杯的水和酒精中,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圆柱体所受拉力F,将ρ和ρ酒精及各次的F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④利用公式p=$\frac{F}{S}$=$\frac{G-{F}_{拉}}{S}$和测量数据分别计算出3次圆柱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p,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2)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验中需要记录的数据有:圆柱体的底面积、圆柱体所受重力、在不同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不同液体的密度;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S/m2
G/N
F/N
ρ/kg•m-3
故答案为:(1)步骤同上;
(2)见上表.

点评 在缺少常规器材的情况下,要完成探究或测量实验需要根据提供的器材,将相应的物理量进行转化,以达到实验目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判断对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3.距离传感器发出的超声波遇到物体后反射回传感器,传感器收到信号后自动计算出物体与传感器的距离,并显示物体的距离(s)一时间(t)图象.超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
(1)若传感器在发出信号后0.01s收到从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物体距传感器多远?
(2)若显示物体的s-t图象如图,物体在0至15s的运动情况如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在没有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甲)所示.为使杠杆在位置平衡,应将杠杆左端螺母向右边旋一些(选填“左”或“右”).
(2)调好后,第一组按图(乙)进行实验,第二组按图(丙)进行实验.你认为第组实验更好,理由是第二组,便于测量力臂.
(3)改组测得一组数据如表所示:
动力(F1/N)动力臂(L1/cm)阻力(F2/N)阻力臂(L2/cm)
 4 4
小明分析实验数据后认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请你对小明的分析做出评价:只做一次实验,实验结论具有偶然性;分析数据时不同的物理量不能采用加减法.
(4)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组同学利用如图丁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在杠杆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使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时,测出的拉力大小都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杠杆有自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用电热壶烧开水时,壶中的水蒸气将壶盖顶起,这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此时水蒸气的内能减少(填“增大”、“减少”或“不变”).若用此壶将质量为1kg的20℃的水烧开,水所吸收的热量是3.36×105J.[c=4.2×103J/(kg•℃)],我国东北地区冬天用水作为供暖物质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数据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人的步行速度1m/sB.两个鸡蛋重100N
C.分子直径大约是1μmD.一个中学生的体重5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小明坐在汽车上,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他是以汽车为参照物的;小明发现从刹车到停止运动,汽车还要前进一段路程,这是由于汽车具有惯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如图甲所示,在学习了杠杆的 平衡条件后,小真自制了一个提水杠杆,从其 上找一点C用支架支起来.当小真依次在杠杆 上A1、A2、A各点施加一个竖直方向的力时,发现越来越容易提起水桶.根据此现象他提出了以下不同的猜想.

猜想 1: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
猜想 2: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1)小真利用自制提水杠杆提起水桶时所施加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2)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小真和小翔设 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他们用弹簧测力计在如图乙 所示的 C 位置分别竖直向上和斜向上对杠杆施力,并使杠 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读出拉力的大小分别为F1和F2,同时发现F1小于F2,由此可以证明猜想1是错误的(选填“正确的”或“错误的”).
(3)小真在做实验时,细心的小翔发现当弹簧测力计在 偏离中心线相同角度,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如图丙所示,弹簧测力计示数总是相等的.于是他量出了两种状态 下,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分别为L1和L2.若猜想2是正确的,则 L1等于L2(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
(4)小真认为小翔的发现非常好,但是为了避免实验结 论的偶然性,如图丁所示,他将施力点移到任意一点再做 一次实验.接下来他们的操作应当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并量出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L3与L1或L2进行比较.
(5)为了更方便的研究杠杆,在物理学中,把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 离称为力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小明坐在天津到北京的动车上,透过车窗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移动,他是以动车为参照物;该车仅用30min跑完120km的全程,其平均速度为240km/h,也就是66.67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