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9.如图所示,为A、B、C三列火车在一个车站的情境.A车上的乘客看到B车向东运动,C车上的乘客看到A车向西运动,B车的乘客看到C车和站台都向东运动.站台上的站立不动的人看A、B、C三列火车的运动情况是(  )
A.B车可能向东运动
B.A车一定向西运动,且比B车的速度大
C.C车一定向西运动
D.C车不可能向东运动

分析 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 解:B车上的乘客看到C车和站台都向东运动,说明B车是向西运动的.
A车上的乘客看到B车向东运动,说明A车也是往西运动的,并且车速比B车快.
C车上的乘客看到A车向西运动,说明C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①静止;②向东行驶;③向西行驶,但速度比B车小.
综上可知ACD,B正确.
故选B.

点评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只要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是运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夜间行车时,为什么车内不宜开灯,为什么小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都是斜的,而不是竖直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风寒温度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走在街上,穿着的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这时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顿时感觉周身寒冷,这就是风寒效应,风寒效应会影响人体对冷的感觉,导致人体感觉的温度与温度计的示数有明显的差别.原来,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通过皮肤红外辐射、接触传导热量、冷热空气对流和汗液蒸发等方式散热,当无风时,在人体皮肤和周围空气之间,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空气层,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当刮风时,稳定的空气保温层不断被新来的冷空气所代替,并把热量带走,风速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人也就感觉越寒冷,科学家提出用风寒温度描述刮风时人体皮肤感觉的温度,并通过大量实验找出了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下表在气温为5℃时,风寒温度和风速的关系.
风速(km/h)010203040
风寒温度(℃)531-1-3
(1)风会使人感觉更寒冷的原因主要是加强了下列哪种散热方式C
A.辐射    B.传导  C.对流    D.汗液蒸发
(2)当气温为5℃,风速为35km/h时,地面的水会结冰吗?答:不会.
(3)根据所给数据,用T表示风寒温度,t表示气温,v表示风速,请你写出三者关系的表达式:T=-0.2v+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面是小明搜集到的日常生活中有关声的例子,其中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的例子是(  )
A.小红同学拉小提琴发出的声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来检查螺柱是否松动
C.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
D.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机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坐在一列从扬州开往启东的动车上,看到窗外的树向后退,他是以自己(或动车)为参照物的.小明想测动车的速度.在路上动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大桥长1000m,小明从上桥到离开桥,小明通过大桥的时间是20s,则动车速度是50m/s,已知车长150m,则动车全部通过大桥所行驶的路程是1150m,所需要的时间是23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温度高于0℃
B.雾淞的形成,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发生了液化
C.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水蒸气凝华而成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在简阳某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从外地驶往简阳,司机上午9时在高速公路甲地看见路边立有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当轿车行驶到乙地时又看见路边立有如图乙所示的标志牌,此时时钟指在9时30分.完成下列问题:
(1)乙地的圆形和方形标志牌各表示什么意思?
(2)求轿车从甲地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3)司机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最早会在上午几时几分到达简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小明同学对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进行了探究
(1)闭合开关,发现电压表示数为零,则小灯泡的故障可能是灯L1短路或灯L2断路.
(2)在测L2两端的电压时,小明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以下方法:电压表所接的B接点不动,只断开A接点,并改接到C接点上.小明能否测出L2两端的电压?不能,为什么?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如图所示.S′是点源S经平面镜所成的像.请完成光路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