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4.小明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10cm.
(2)如图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图:如果你是他的合作者,请你帮他指出该装置中的两处错误:
①三者的中心不再同一高度;②凸透镜没有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
(3)错误改正后,小明将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10cm处,移动光屏,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4)小明继续将点燃的蜡烛靠近凸透镜,当烛焰移至35cm 处,移动光屏,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应用这一原理制成.
(5)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40cm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在焦点上不成像.
(6)小明在实验中发现:当物距在不断的减小的过程中,成像性质发生改变的两个转折点是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
(7)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完整(选填“完整”或“不完整”),像的明暗将变暗.

分析 (1)焦点指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的点,而焦距即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2)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此实验中各器材的排放顺序.凸透镜应放在光屏和蜡烛的中间.
同时要注意器材的调节,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节凸透镜、光屏、烛焰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3)(4)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其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此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与投影仪或幻灯机.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与放大镜.
(5)由焦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6)凸透镜成像时,一倍焦距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
(7)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
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解答 解:(1)根据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当拿着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凸透镜另一侧10cm处得到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该点到透镜的距离,即焦距为10cm.
(2)从图上看,将蜡烛放在了凸透镜和光屏的中间,这样无法在光屏上成像.
而光屏、烛焰、凸透镜的中心未在同一高度处,并且相差很大,这样使像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3)将点燃的蜡烛移到光具座上10cm刻线处,则u=40cm>2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则该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4)将点燃的蜡烛移到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与投影仪或幻灯机.
(5)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都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这说明光通过凸透镜后为平行光,所以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点上.
(6)当物距在不断的减小的过程中,成像性质发生改变的两个转折点是: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
(7)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故答案为:
(1)10;(2)三者的中心不再同一高度;凸透镜没有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3)缩小;(4)放大;投影仪;(5)在焦点上不成像;(6)二倍焦距;一倍焦距;(7)完整;变暗.

点评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数据分析等问题,分析清楚图示情景、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潜水员从水下15m的地方上浮到距水面lm的地方,则潜水员所受的浮力和压强(  )
A.压强和浮力都将变大B.压强减小,浮力不变
C.压强和浮力都将变小D.压强不变,浮力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小明利用图示装置来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环境应该较暗(选填“较亮”或“较暗”)一些.实验时,应调整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
(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常用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缩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括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L(选填“>”、“<”或“=”).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L0-2L(用L0、L表示).
(5)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则光屏上烛焰的像也将逐渐向上移动.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上移动(填“上或下”).
(6)某次实验中,在烛焰、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镜主光轴上的情况下,若固定蜡烛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屏上都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u=f或u<f.若固定光屏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屏上都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v<f或v=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如图甲所示,A、B(或C、D)两个凸透镜的制造材料不同,球形表面的弯曲程度相同;A、C两个凸透镜的制造材料相同,球形表面的弯曲程度不同.

(1)探究凸透镜的焦距与透镜球形表面弯曲程度的关系时,应选取A、C两个凸透镜进行实验.实验时要让与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两个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处(图乙),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凸透镜的材料相同时,其球形表面的弯曲程度越大,焦距越小,对光线的汇聚能量越强.
(2)探究凸透镜的焦距与其制造材料的关系时,应选取A、B两个凸透镜进行实验;选取的目的是控制球形表面的弯曲程度等因素相同,仅改变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调节烛焰、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使之在一条与光具座平行的直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
(2)试验时,蜡烛随着燃烧而变短,光屏上的像向上(选填“上”或“下”)移动;
(3)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四个不同位置,如图乙,其中蜡烛放在a处所得到的实像最小;放在d处得到的正立的虚像;在d处的成像规律是放大镜的原理,在c处的成像规律是投影仪的原理;
(4)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如图丙是我国海监人员正在用一台可变焦距的相机拍摄钓鱼岛,如果要让像更大一些,镜头焦距应该调得较大(选填“较大”或“较小”)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来研究凸透镜成像.
(1)实验前,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成的是倒立(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像.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的像将位于光屏中心的上方;

(3)在保持(1)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缩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活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L(选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电路验证在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关系.
先后用5Ω、10Ω、15Ω、20Ω、30Ω和50Ω六个定值电阻接入电路的a、b两点间,闭合开关S,读出电流表示数填入下表.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电流与电阻不成反比.
R/Ω51015203050
I/A0.40.30.240.20.150.1
(1)请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2)请你仍然用以上六个定值电阻进行实验,验证“在导体两端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请设计一种方法,画出电路图,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可以按需要添加器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小刚同学利用如图1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实验用到的电阻值分别为5Ω、10Ω、15Ω、20Ω、25Ω.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连接好电路后,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滑到B(选填“A”或“B”)端.
(2)小刚同学一共做了三次实验,先将5Ω的电阻接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到某一位置,记录下此时的电流表示数,又分别将10Ω和15Ω的电阻接上,直接读出各自的电流表的读数进行记录,如图2所示为接15Ω电阻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4A,可是将实验的实际数据填入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发现其结论与欧姆定律不相符,原因是没有控制电压表的示数保持不变.
 次数 电阻(Ω) 电流(A)
 1 5 0.40
 2 10 0.30
 3 15
(3)发现问题并改正后,小刚同学重做实验,当把电阻由10Ω换成15ΩΩ时,发现电压表的示数会变大(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她接下来的操作应将滑片向B(选填“A”或“B”)端移动才能正确完成探究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如图所示,轻质杠杆OA中点悬挂一重量为90N的物体,在A端施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F=45N.保持F的方向不变,将杠杆从A位置匀速提到B位置的过程中,力F将不变(选填变大/变小/不变).若考虑摩擦,用此杠杆将该物体提升10cm,此时机械效率为90%,则杠对物体做功9J,拉力对杠杆做功10J,杠杆克服摩擦做功1J.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