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3.小秋在探究甲、乙两种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得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甲、乙两种物质中,甲物质的密度较大;相同体积的甲乙两种物质,甲质量较大.

分析 在图象中读出甲、乙物质任意一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甲、乙物质的密度;根据密度公式ρ=$\frac{m}{V}$可知,体积相同时,密度越大、质量越大.

解答 解:(1)由图象可知,当甲物质的m=3g时,对应的体积V=2cm3
所以甲物质的密度ρ=$\frac{{m}_{甲}}{{V}_{甲}}$=$\frac{3g}{2c{m}^{3}}$=1.5g/cm3
由图象可知,当乙物质的m=2g时,对应的体积V=3cm3
所以乙物质的密度ρ=$\frac{{m}_{乙}}{{V}_{乙}}$=$\frac{2g}{3c{m}^{3}}$≈0.67g/cm3
故ρ>ρ,甲物质密度大;
(2)由m=ρV可知,当甲乙两种物质体积相同时,甲物质的质量比乙物质的质量大.
故答案为:甲;甲.

点评 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和计算,关键是根据图象得出相关的信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图1中电流表读数是0.48A;图2中天平的读数是62.4g.图3中温度计的示数是-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14.画出对应的电路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1.为了测定炉内的温度,先把铜块放入炉内加热到与炉温相同时取出,并立即放入水中,已知铜的质量为50g,比热容为0.9×103J/(kg•C ),水的质量为100g,初温为10°C,测得达到热平衡最终的温度为49℃,不计热量损失,则炉内温度为多少?[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小秋在水中练习潜水,在图1中能正确反映岸上小冬看到水下小秋的光路图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小夏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65cm刻度线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13所示.

请结合此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D.
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    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2)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80cm刻度线处,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B的像.
A.倒立放大    B.倒立缩小    C.正立放大    D.正立缩小
(3)实验中已经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实像,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将D.
A.亮暗不变,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亮暗不变,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会变小              D.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会变暗
(4)已知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处,小夏在0-40cm之间来回移动蜡烛,与此同时,小冬在光屏另一侧60-100cm处来回移动光屏,却始终在光屏上找不到稳定、清晰的实像,则原因可能是可能是没有控制物距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来的速度匀速前行了15m,这段距离叫反应距离.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同一辆车在同样的路面上行驶,制动前的速度相同时,制动距离也相同.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这种情况下汽车以同样的速度行驶,其反应距离为多少?
(3)请通过计算判断司机酒后驾车时,汽车是否会撞上障碍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选填“增大”或“减小”),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拍照时,物体通过镜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小明去超市买来了一瓶“村姑”矿泉水,当他喝了一口后,瓶内矿泉水的质量变小,体积变小,密度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