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已知水的密度值.现有足够的待测液体,要测出待测液体的密度,可以选择下列哪组器材


  1. A.
    弹簧秤、烧杯、线、量筒
  2. B.
    天平、砝码、烧杯、量筒
  3. C.
    天平、砝码、空瓶、水
  4. D.
    弹簧秤、烧杯、线、水、刻度尺
ABCD
分析:1、测未知液体的密度需要知道液体的质量、液体的体积,因此需要测质量、体积的实验器材.
2、如果没有测质量、体积的器材,可以用其它器材间接测出液体的质量、体积,进一步测液体密度.或用等效替代的方法,测液体的质量、体积.
逐一分析利用题中所给器材,能不能测出液体的质量、体积,即可解答此题.
解答:A、用线拴住烧杯,用弹簧秤测出烧杯及液体的重力G1,然后把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测出液体的体积V,再用弹簧秤测出剩余液体及烧杯的重力G2,则烧杯内液体的质量为m=,然后由ρ=可测出液体密度,符合题意,故A正确.
B、用天平测出烧杯及液体的质量m1,把部分液体倒入量筒测出体积V,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及剩余液体的质量m2,则量筒内液体质量m=m1-m2,由ρ=可测出液体密度,符合题意,故B正确.
C、先用天平称出空瓶的质量m0;在空瓶中装满水,并称出瓶和水的总质量m1;空瓶中换满待测液体,并称出瓶和待测液体的总质量m2.瓶中水的质量是:m1-m0.瓶子的容积是:V=,也是待测液体的体积.瓶中装满待测液体时,待测液体的质量是:m2-m0.待测液体的密度是:ρ==,符合题意,故C正确.
D、用线拴住烧杯,用弹簧秤测出烧杯的重力G0,在烧杯中装入一定量的水,用刻度尺测出水的深度h,用弹簧秤测出烧杯及水的重力G1,把水倒出,然后在烧杯内装入待测液体,测出液体的深度,使它的深度也是h,用弹簧秤测出液体及烧杯的重力G2.则液体体积V与水的体积V相同,为V==,液体的质量m=,则液体密度ρ=,因为m及V已求出,所以可测出液体密度,符合题意,故D正确.
故选A、B、C、D.
点评:1、本题考查了液体密度的测量,测液体的密度需要测量液体的质量m,体积V,需要有天平、量筒,在没有天平、量筒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其它器材间接测液体的质量、体积.
2、本题考查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密度测量的进一步理解.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已知水的密度值.现有足够的待测液体,要测出待测液体的密度,可以选择下列哪组器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现有下列实验器材:物理天平一台,盛有水的烧杯一个,铜管材料一小块,蜡(蜡芯材料)一大块和细线若干.某学生在没有测量长度的器材的情况下,利用所给仪器,按以下实验步骤测量一根己知长度的铜管内径.已知铜管长度L=8.12 厘米,水的密度ρ0=1.0克/厘米3.请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表达式或数据:
①调节物理天平;
②把小铜块分别置于空气中、水中称量,得出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分别为 m1、m2;则小铜块密度计算表达式:ρ1=
 

③把小蜡块在空气中称量,平衡时砝码的质量为 m3;把小铜块与小蜡块捆在一起浸没于水中称量,平衡时砝码的质量为 m4.则蜡的密度计算表达式:ρ2=
 

④将铜管中塞满蜡;
⑤把含有蜡芯的铜管分别置于空气中和水中称量,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分别为 m、m′.则可求出铜管内径 d;
下表为某次测量得到的数据:
物理量 m1 m2 m3 m4 m m′
平均值 6.15 5.41 4.30 4.95 17.20 13.19
根据以上数据,可求解出的铜管内径d的值为: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精英家教网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1,矿石的质量是
 
g.
(2)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2方法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
 
cm3,矿石的密度是
 
kg/m3,从图2中A到B的操作引起的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偏小”、“不变”).
(3)小明在实验中不小心把量筒打碎了,请你利用现有器材帮助他重新设计一个测矿石密度的实验(水的密度已知):
①用画简图的方法描述她的实验过程;
②请为他设计出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
③写出测量矿石密度的表达式ρ矿石=
 
.(测量数据用表格中的物理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02年重庆市初二物理知识竞赛复赛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已知水的密度值.现有足够的待测液体,要测出待测液体的密度,可以选择下列哪组器材( )
A.弹簧秤、烧杯、线、量筒
B.天平、砝码、烧杯、量筒
C.天平、砝码、空瓶、水
D.弹簧秤、烧杯、线、水、刻度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