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下列有关声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房主本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的“声纹门锁”,是依据声音的音调来识别的

B、声和电磁波都能传递信息且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山西省2018年中考模拟示范卷理科综合物理试卷 题型:实验题

如图所示,小梦学习小组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如图甲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cm。

(2)图乙是某次实验的情景,烛焰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____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如果让蜡烛在图乙实验的基础上靠近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河南省高阳县2018届九年级第一次中考模拟物理试卷 题型:多选题

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当滑片P置于变阻器的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V;当滑片P置于变阻器的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化了2V,在15s内定值电阻R1产生的热量为60J。则下列结果不正确的是

A. 电源电压为10V

B. R1的阻值为6Ω

C. 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4.5Ω

D. R1先后两次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16﹕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贵州省安顺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卷 题型:实验题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_____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它们在______高度上。

实验过程中,当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如图乙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规律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

实验时,由于实验时间较长,蜡烛变短,烛焰的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向方移动______选填“上”或“下”

如图丙,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贵州省安顺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卷 题型:填空题

小亮坐在火车上,透过车窗看到路边树木向后移动,他是以______为参照物;火车进站时车体附近的气流速度很大,使车体附近的______很小,为避免候车乘客被“吸”向列车的事故发生,乘客一定要站在安全线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山西省2018年中考考前适应性训练理科综合试卷 题型:填空题

他是世人公认的蒸汽机的发明者,蒸汽机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和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为了纪念他,把他的名字命名为功率的单位,他就是著名的物理学家________ 。 随着科技的进步,可燃冰的发现将缓解热机燃料的紧缺。相同质量的“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达到煤气的数十倍,以十倍的关系粗略计算,1 kg可燃冰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 J。(q煤气=4.2×107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山西省2018年中考考前适应性训练理科综合试卷 题型:单选题

图甲是某电子秤的原理示意图,R 1的阻值为100 Ω,托盘下方的电阻R2为压敏电阻, 其电阻大小与托盘内所放物体质量m大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电源电压为6 V保持不变,则

A. R2的阻值变化范围为0~1000 Ω B. 电路中电流的变化范围为0.1 A~0.6 A

C. 电路中电流为0.02 A时,托盘内物体的质量为600 g            D. 托盘内物体质量为400 g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01 A沿此线折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四川省自贡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卷 题型:填空题

如图所示,一物体在水平向右的拉力F1作用下以3m/s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了10m,拉力F1所做的功为W1,功率为P1.若该物体在水平向右的拉力F2作用下以2m/s的速度在同一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了10m,拉力F2所做的功为W2,功率为P2,则W1_____W2,P1_____P2(选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2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初中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为26dm

B. 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4km/h

C. 人感觉舒适的气温约为40℃

D. 1s内人的脉搏约为72次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