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筒井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如图甲所示.卓筒井的钻探原理是通过如图乙所示的装置,使钻头一起一落上下运动,连续不断,即可将井中岩石击碎,然后再用专用工具将井中泥沙、碎石取出,直至打到食盐水层.卓筒井一般深约100m,井口直径10~12cm,为了防止井壁坍塌,古人用一种粗如碗口大小的竹子,将竹节掏空,筒筒相连,插入井中,起到了固定井壁的作用.取食盐水时,将钻头换成取水桶,放入井底,将食盐水装满,再扳起花车,食盐水便取出来.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打井时,为了增强击碎岩石的效果,钻头的质量取 一些好.(选填“小”或“大”)
(2)花车属于轮轴,使用它提升重物时的优点是 .(选填“省力”或“省距离”)
(3)把食盐水变成盐主要经过“晒”和“煎”两个过程,“晒”和“煎”涉及到的物态变化都是 .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的是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物体B被推动的距离能够反映小球A动能的大小,理由是物体B被推动的距离越远,说明小球A对物体B 越多.
(2)为了探究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应该选用质量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小球从斜面的 (选填“相同”或“不同”)位置由静止释放.
(3)为了探究动能的大小与速度的关系,应该选用质量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小球从斜面的 (选填“相同”或“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图是“蹦极”的示意图,a点是弹性绳自然下垂时绳下端的位置,b点是蹦极者速度最大的位置,c点是蹦极者下降的最低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蹦极者是靠惯性通过a点的,a点的合力最大 |
B.蹦极者在b点所受的合力最大 |
C.从a点到b点,蹦极者的动能转化为绳的弹性势能 |
D.从b点到c点,蹦极者的动能和重力势能转化为绳的弹性势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2年6月16日“神州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完成任务后宇航员乘返回舱安全返回,返回舱到达离地面一定高度时打开降落伞,受到空气的阻力而匀速下落,在匀速下落过程中,返回舱的动能 ,机械能 .(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为了研究小球在对接斜面上运动时所能到达的最大高度与斜面倾角、小球的材料小球质量的关系,小明做了下列两步实验:
(1)使小球从AB斜面上高位h处由静止滚下,小球滚上BC斜面后,能到达的最大高度为h1,如图(a)所示;逐步减小BC斜面的倾角(),小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分别为h2、h3,如图(b)、(c)所示。
(2)换用材料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再次实验,如图(d)所示。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a)和(b)和(c)中小球在BC斜面上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及相关条件可得: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时,BC斜面的倾角越小,同一小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 。
(2)分析比较图(c)和(d)中小球在BC斜面上能到达的最大高度及相关条件可得:小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滚下时, BC斜面的倾角相同,材料相同、质量不同的小球能到达的最大高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甲、乙两个实心均匀正方体物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它们的质量相等,密度关系是ρ甲>ρ乙,当在甲、乙两物块上,分别放重为G1、G2的物体或分别施加竖直向上的力F1、F2(F1、F2均小于物块重力)时,甲、乙两物块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则G1与G2、F1与F2的大小关系是( )
A. G1>G2,F1>F2 B. G1>G2,F1<F2 C. G1<G2,F1<F2 D. G1<G2,F1>F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物理学中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速度计算公式为:速度=,即v=,单位是m/s。初中还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密度、压强、功率等,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叫做比值定义法。我们在高中物理当中也有很多这样定义的物理量,如: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叫加速度(注:速度的变化量用△v表示,它等于前后两个速度之差;加速度用字母a表示,国际单位是m/s2)。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
(1)加速度的定义公式为a=___________。
(2)若一个物体开始运动的速度为3m/s,经过4s后它的速度变为8m/s,则这个物体在4s内的速度变化量为△v= m/s。
(3)若问题(2)中的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求出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a= 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