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4.如图所示,用20牛的拉力F匀速提起物体A,不计摩擦,A的重力为20牛.若物体A在13秒内上升4米,此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的功率为6.2瓦.

分析 定滑轮的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的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但费距离;
根据公式W=Fs可求拉力做的功,利用公式P=$\frac{W}{t}$可求拉力的功率.

解答 解:
由图可知,吊起物体A的滑轮是定滑轮,不计摩擦,使用定滑轮不能够省力,所以G=F=20N;
拉力F做的功:W=Fs=20N×4m=80J;
所以拉力的功率:P=$\frac{W}{t}$=$\frac{80J}{13s}$≈6.2W.
故答案为:20;6.2.

点评 本题考查拉力和功率的计算,关键知明白定滑轮的工作特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关于物体的温度、比热容和热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吸收的热量越多
B.比热容越大、温度升高越多的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
C.同一物体温度降低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D.质量越大、降低温度越多的物体,放出的热量越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如图所示,用餐巾纸摩擦一根可以绕铁支架自由转动的吸管,使它带上电,这是摩擦起电现象;现用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吸管带电的一端,发现它们互相排斥,说明它们带同种(选填“同种”或“异种”)电荷;吸管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铁支架转移,说明吸管是绝缘体(选填“导体”或“绝缘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2.有关压强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型的载重汽车装有许多车轮是为了减小车对路面的压强
B.人用吸管吸食饮料是靠液体压强把饮料“压”进了嘴里
C.飞机的机翼能获得升力,是应用了流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的原理
D.潜水员在水中下潜时穿潜水服,是因为液体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为了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点是否有关,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砝码,使钢片受力而发生形变.其中可以对比得出结论的是(  )
A.甲和乙B.丙和丁C.甲和丙D.乙和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9.如图所示,是利用器械提升重物的示意图.王师傅重800N,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10-2m2,动滑轮重100N.当滑轮下未挂重物时,王师傅用大小为F1的力匀速举起杠杆的A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他对地面的压强p1=2.375×104Pa;当滑轮下加挂重物G后,他用1500N的力匀速举起杠杆的A端,使杠杆再次在水平位置平衡.假设王师傅用的力和绳端B用的力始终沿竖直方向.(杠杆、绳重和机械间摩擦忽略不计,g取10N/kg)求:
(1)王师傅自由站在水平地面时,对地面的压强
(2)滑轮下未挂重物时,王师傅所用的力F1
(3)滑轮下所挂重物G的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如图甲是小华同学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时的实验情景.

(1)小华将系于小卡片(重力可忽略不计)两对角的线分别跨过左右支架上的滑轮,在线的两端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并通过调整钩码数量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2)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华将小卡片转过一个角度,松手后小卡片不能(能/不能)平衡,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能否平衡;
(3)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此时小车保持静止.若在右盘中再加入一个较小的砝码,小车理应向右运动,但实际操作时小车往往仍保持静止.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存在摩擦力;
(4)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之间出现“不配合”时,可取的做法是C.
A.否定相应的理论B.放弃实验,直接认同相应的理论  C.查阅资料,了解理论的使用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如图所示,一长方体木块浸没在底面积为200cm2装有水的柱形容器中,细线对木块的拉力为1N,剪断细线待木块静止时,水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1;将木块露出水面的部分切去,剩余木块静止时,木块仍有60cm3的体积露出水面,水对容器底的压强为p2.则p2比p1减小了(  )
A.20PaB.30PaC.50PaD.无法计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稻花香里说丰年,闻到“稻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山西运城市在寒冷的冬季里用大暖供热,暖气管里循环的是水,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热值、密度、比热容)较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