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1示,一同学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的变化情况,将一高为8cm的长方体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在长方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长方体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及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表:
次数    1     2    3   4    5    6    7
  h/cm    0     2    4   6    8   10   12
  F/N   6.5   6.0   5.5   5.0    4.5   4.5   4.5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物体重
6.5
6.5
N.
(2)分析第一次到第五次实验数据,说明
随着物体没入水中的深度逐渐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增大
随着物体没入水中的深度逐渐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增大

(3)分析第五次到第七次实验数据,说明
物体完全没入水中后,随着物体没入水中的深度逐渐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变
物体完全没入水中后,随着物体没入水中的深度逐渐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变

(4)如图2能正确反映浮力F和物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象为
D
D

分析:(1)浸没深度为0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物体的重力;
(2)计算出第一次到第五次的浮力,得出浮力和深度的关系;
(3)求出第五次到第七次的铁块受到的浮力,得出浮力和深度的关系;
(4)根据浮力的变化得出弹簧测力计示数随深度的变化图象,进行判断.
解答:解:(1)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h为0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6.5N;
(2)根据F=G-F′可得,第一次到第五次的浮力分别为:0N、0.5N、1N、1.5N、2N,
由此得出结论:金属块未浸没时,随着浸入深度的增加,受到的浮力增大.
(3)根据F=G-F′可得,金属块受到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求出第五次到第七次的浮力分别为:2N、2N、2N,
由此得出结论:当金属块浸没水中后,受到的浮力与深度无关.
(4)由上可知,金属块逐渐浸入水中的过程中,浮力是先变大后不变的.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G-F,重力是一定的,浮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浮力不变,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
所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随着深度的变化是:先变小,后不变.
故答案为:
(1)6.5N;
(2)随着物体没入水中的深度逐渐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也增大;
(3)物体完全没入水中后,随着物体没入水中的深度逐渐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变;
(4)D.
点评:本题是浮力和深度关系的探究实验,主要是考查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这也是课标上的一个明确要求,需要掌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架在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大等长的蜡烛A、B一前一后竖直放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A的一侧进行观察.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
较黑暗
较黑暗
(较明亮/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2)为了保证实验效果,他们应选择
较薄
较薄
(较薄/较厚) 的平板玻璃做实验.
(3)选择合适的玻璃板后,点燃蜡烛A,并调节蜡烛B的位置,该同学发现无论怎样在刻度尺上移动蜡烛B,都不能使其与蜡烛A的像重合,这是由于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造成的.
(4)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到玻璃板
距离
距离
的关系,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大小
大小
的关系.
(5)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小明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发现光屏上有一个蜡烛的像,从而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实像
实像
(“实像”或“虚像”).请问小明应怎样做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直接观察光屏
直接观察光屏

(6)如表是该组记录的有关数据:
镜后蜡烛和像是否重合 物体到镜面的距离/cm 像到镜面的距离/cm
重合 5 5
由表中数据能否得出:“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写出理由.
(7)镜前观像:如图2请找一找,小宇同学(如图甲)在平面镜中的像应是图中乙哪一个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1示,小明同学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 光斑,由此可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为
10
10
cm.
(2)在实验时,小明用该凸透镜观察小红的眼睛,看到小红的眼睛如图2示,要看到如图2A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B
B
,要看到如图2B的情形,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A
A

A.小于10cm     B.大于10cm且小于20cm
C.等于20cm     D.大于20cm
(3)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如图3示,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
(填“上”或“下”)调整.
(4)在实验中已得到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位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是
完整
完整
的(填“完整”或“不完整),且亮度变暗.
(5)烛焰成虚像时,人眼应该从
光屏
光屏
一侧向透镜方向观察.(选填“烛焰”、“光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1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小车比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更小
小车比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更小

(2)保持两盘的砝码质量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2位置,松手后,小车将无法在此位置平衡.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哪个条件?
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由上述实验可得: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
相等
相等
,方向
相反
相反
,且作用在
同一直线上
同一直线上
,这两个力就平衡,此时这两个力的合力为
0
0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将A和B一前一后竖直立在直尺上.
(1)实验时点燃蜡烛A,并在玻璃板后面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B,当
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若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位置放置一光屏,则在光屏上
不能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2)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到镜面的距离
到镜面的距离
的关系;两段蜡烛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
大小
大小
的关系.
(3)实验结果表明: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像与物的大小
相等
相等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等于
等于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4)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
不能
不能
(填“能”或“不能”)进行,因为
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无法确定像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